疫後放暑假 醫:飲水不足、久坐不動 經濟艙症候群嚴重恐致命

陸子初/台北報導

暑假出國旅遊旺季到了,經過3年疫情之後迎來第一個暑假,很多人安排了旅遊行程,心情已調整好,但是你的身體也準備好了嗎?心臟血管外科醫師指出,疫情3年不少人宅在家,缺乏運動、血液循環也不是很好,現在要出遠門旅遊,難免需搭乘交通工具、走較多路,有些人在搭飛機時上顧慮空間狹小,不想起來上廁所,因此不敢多喝水,醫師提醒,此舉容易引起深層血管栓塞,也就是所謂的「經濟艙症候群」,最嚴重可能會致命。

經濟艙症候群 發生在「久不動的下一個動作」

「經濟艙症候群」的醫學正式名稱為「深層靜脈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是指長時間坐在狹窄的空間,缺乏活動、身體水分不足,血液變濃稠,引起血液回流不順暢,造成靜脈血管內出現凝血機制而產生微小血栓,從腿部漸漸擴至心肺部位,輕則腳腫、腿部循環不佳或僵硬,嚴重則可能在突然站起來的瞬間,因血液突然開始流動將血栓沖到心臟或肺部造成肺栓塞,引起呼吸困難、胸痛、心臟衰竭,可能會陷入虛脫,甚至因缺氧猝死。

台安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袁明琦指出,「經濟艙症候群」最常發生在「久坐不動之後的下一個動作」時,例如想上廁所、或是抵達目的地要下機時,人一站起來卻突然倒下。袁明琦解釋,搭機時因為機艙空間有限,腿部長時間處於不動狀態,此外,很多人怕起身上廁所不方便,水也喝得比較少,導致血中雜質增加,血液隨著地心引力往下以後卻回流不順,由於經常發生在長途飛行之後,因此被稱為「經濟艙症候群」。

不是只會發生在經濟艙 搭車、久坐打牌、玩遊戲都可能

袁明琦強調,關鍵是「不動」「缺水」,即使是短程飛行,如果行前休息不夠、趕著上機,沒時間喝水,也會有風險。

此外,長途坐車、打麻將、在網咖打遊戲,也可能出現「經濟艙症候群」。一般人只會覺得腳腫,很難察覺自己是否血栓;袁明琦指出,之前曾有網咖內猝死的案例,是長時間打遊戲,沒有好好吃東西跟喝水,或是以泡麵、零食等鹽份高的食物取代正餐,讓血液太濃稠,又沒有足夠休息,心臟血管無法放鬆,「身體還沒有感覺,血管已經啟動凝血機制」,導致長時間不動以後突然起身,就倒下來了。

袁明琦指出,人類生理大約2小時會想上廁所,這時至少會站起來走動及舒展四肢。久坐不動比較危險,站立時至少會稍微移動,即使憲兵站衛兵,每隔一段時間也會有踢腿的動作,刺激血液循環;如果罰站數小時不動,就可能產生問題。

易水腫者為高危險群 早晚腿圍1.5公分就要注意

年長者、肥胖者、孕婦、經常久坐久站有靜脈曲張、血栓病史、經常熬夜者,或本身血液濃稠,糖尿病、膽固醇過高、肝硬化患者或是服用化療藥物、女性服用荷爾蒙藥物、避孕藥都容易造成血栓;有些年長者有服用血管擴張藥物,袁明琦則認為,血液因此更容易往下、不易回流,反而容易水腫。

袁明琦建議,早上起床後可拿軟皮尺測量大腿圍、小腿肚,到晚上7、8點或感覺腳脹時,再拿皮尺測量同樣位置,如果早晚差距1.5公分以上,就表示是血液容易滯留在腳部的高危險群。腳部容易腫脹是一個徵兆,提醒你要特別留意自己是容易發生血栓的族群。

醫師建議行前注意事項 調整旅遊狀態

  1. 出國前動起來,讓身體能夠承載瞬間的改變

儘管是悠閒的旅遊行程,也難免會去血拼、逛街、散步,建議行前應逐步增加身體活動,尤其不愛運動的人突然一天要走數公里,活動量增加對於腿部健康及血液循環都是挑戰,醫師建議,確定行程以後可以逐步增加訓練,讓身體能承受瞬間的改變。

2. 出發前一天調整為渡假模式,避免過度勞累壞了遊興

很多人為了休假,行前往往特別忙碌,甚至加班到最後一刻再趕搭紅眼班機或隔天一早的班機出遊。醫師提醒,過度勞累容易落枕、搭機也較易產生相關併發症,建議出發前盡量請半天或一天假,先調整為渡假模式,以放鬆的心情出發,避免還沒有開始玩就因爲身體不適而掃興。

3. 行程期間多喝水,自備水杯並在上機前裝滿

高空飛行,尤其是超過3小時以上的飛行,一定要多喝水。醫師建議,通過海關檢查以後、逛免稅店之前,第一件事是先將隨身水杯裝滿水。袁明琦強調,機艙乾燥、空氣循環也不甚良好,在這樣的環境中,水分格外重要,空服員提供的小杯飲水絕對不夠;尤其夏季天氣炎熱,排汗之後如果沒有補充水分,會讓血液濃稠,更容易發生發生經濟艙症候群。

4. 飛行期間,每1-2小時起身活動

醫師強調,航程中定期起身活動,建議每看完一部電影或是設定鬧鐘提醒自己1至2小時務必起身一次,原地踏步或是去上個廁所都可以。醫師強調,只要有動,血管就會收縮,可避免血液滯留,身體活動才能維持平常狀態,不易產生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