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三級警戒的環保副作用 六都「外帶外送」垃圾量增2成 高雄漲最凶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文/黃佳琳(《海洋台灣:大藍國土紀實》作者、「與海共生的必修課:設計屬於你的愛海生活」線上教學課程講師」)

「今晚我想來點......」Uber Eats的名人廣告讓人印象深刻,外送平台Uber Eats和foodpanda登台改變外送生態,這兩年更因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外送平台普及,但也產生更多垃圾,根據環保署統計,2020年全台一般廢棄物(註)年總量約987萬噸,創2001年有統計以來的新高!而今年五月中本土疫情爆發,全台進入三級警戒,禁止內用,因此外送、外帶需求暴增,綠色和平統計,六都五、六月的垃圾增幅更突破20%。

註:一般廢棄物包含一般垃圾、資源垃圾、巨大垃圾及廚餘。(資料來源:環保署環保統計查詢網

資料來源:綠色和平

全球性環保組織綠色和平比對各地環保局每月回收紙容器與塑膠容器數據資料發現,今年五、六月疫情警戒期間,高雄市較去年同期增加29%,為六都之最!新北、台中、台南也分別上升24%、23%以及20%,而六都總量則為18041公噸,較去年同期高出近15%。

製作過程不保證無菌 免洗餐具不一定安全

環保署人員坦言,疫情的確讓民眾對使用環保餐具的衛生有所疑慮。但其實國際和台灣的健康與公共衛生專家曾發出聯合聲明表示,使用免洗餐具不一定安全,高雄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王姿乃指出:「一次性免洗餐具仍有風險,製造商無法確保在製造及包裝的過程為無菌,且無法保證存放及運輸過程中不被污染。而餐廳或商家提供環保餐具前,若能正確洗淨並以大量流動性自來水沖洗後,再高溫殺菌,即可大幅降低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

若還是不放心,新冠疫情全球爆發一年多來,國際間也發展出「無接觸」購物模式,例如買飲料時,民眾可自備杯放在店家指定位置,由店家倒入飲品後,再由民眾自行取回,全程雙方無接觸,兼具防疫與環保。

回收並非萬能 源頭減量更重要!

隨著疫情趨緩,便利的外送服務也成為許多民眾養成的新習慣,加上外送平台不時推出各種活動、優惠等吸引消費,對一般民眾來說,使用外送真的很方便。但,你有想過這些用完餐後產生的垃圾,最後會去哪嗎?

也許你我都有做好回收,台灣也是回收大國,但,回收並不是萬能!根據綠色和平過去訪查回收處理廠發現,使用過的塑膠盒、托盤與飲料杯等塑膠容器並非全部都能進入回收系統,整體回收率低;即使被送到回收廠,也會因為處理成本高於賣價,大多被視作一般垃圾處理,顯見回收無法完全解決失控的垃圾問題。

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張凱婷說,以循環模式減少垃圾的效果比起回收更快也更直接,一個循環杯可以避免封膜、杯子、吸管和吸管包裝等四種塑膠垃圾產生,同時還能降低生產當地的原料消耗、水資源消耗及溫室氣體排放。

外送平台提倡環保 循環容器遍地開花

所以,「源頭減量」才是根本!為了負起企業社會責任,外送平台foodpanda自2019年起,在App訂餐介面提供不索取一次性餐具的選項,預估減少超過一萬噸的一次性餐具。foodpanda也推廣循環容器減廢,2020年底先在台南嘗試「循環容器外送」計畫,目前有38家店加入,今年擴大和台北市政府環保局、好盒器合作,前進台北站前及公館商圈。

foodpanda今年也和新創環保團體RE-THINK及長年研究減碳減廢議題的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合作,制定「環境友善店家」審查制度,RE-THINK創辦人黃之揚表示,審查標準包含包裝輕量化、減少剩食、節約能源等,號召業者響應環保,foodpanda也在app上設置環境友善店家專區,協助業者行銷,增加改善誘因,也讓民眾能直接支持友善環境的店家。

除了foodpanda,目前台灣各地也提倡循環容器,如:台南正興商圈的「正興杯杯」、台中草悟道商圈推「絕塑好店」、桃園市政府與行政園區周邊超商合作設置循環杯智慧借還站、新竹縣在地商圈也有租賃杯、台大校園的「杯特杯」、離島小琉球的「琉行杯」等等,但即使各地努力推減塑,對比廣大消費市場產生的垃圾量,仍有杯水車薪之感,台灣一年一次性飲料杯用量仍達20億個

業者民眾都有責任 減少浪費才是根本

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第12項:責任消費及生產,確保永續消費及生產模式。其實,這不只業者有責任,民眾也有責任,民眾若願意自備環保餐具,即能減少許多垃圾量,也能降低推廣循環容器產生的杯子、物流、清洗等高額成本。

除了選擇更友善環境的消費模式,源頭減量、減少使用外送服務也是方法之一,全台辦了三百多場淨灘活動的海湧工作室執行長陳人平說:「我這輩子沒有叫過外送!」他認為:「垃圾問題的根本是『浪費』,九成是非必要、被創造出的需求,例如外送的當下很方便,但造成未來的不便,環境處理成本都未被考量。而且直接到店家消費,避免外送平台抽成,才能真的支持到店家。」

知名作家安娜.拉佩(Anna Lappe)名語:「你的每一次消費,都在為你理想中的世界投票。」追求便利的生活是人之常情,但若能在消費前,先想想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也許就能減少製造一點垃圾,民眾自覺加上政府政策、業者與新創公司創意多管齊下,也許才能讓永續地球成為可能。

永續非口號 一起守護我們的地球
COP26氣候峰會看點懶人包
反聖嬰現象是什麼?為何台灣「今年冬天會很冷」
暖暖包用完可以回收嗎?丟棄時要剪開嗎?
AR一起做環保!十大意想不到的居家減碳妙招
免洗紙餐盒該怎麼丟?正確回收分類一次告訴你
到Yahoo奇摩永續專輯看更多完整內容

點擊或縮放AR,看居家減碳10個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