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疫情下 追蹤偏鄉學習現場|下一堂課在哪裡|華視新聞雜誌

台北市 / Siku Yaway 採訪/撰稿 盧松佑 攝影/剪輯

2021年5月19日,台灣在新冠病毒肆虐下,政府宣布停課不停學。從這天開始,全國學生的上課地點,被迫從實體教室走入線上世界,一場緊迫的數位轉型,就此展開。而我們的團隊,從疫情燒進校園初始,就記錄下教育現場危機,連續兩年深入第一線,挖掘學習路上,各方正面臨的劇變和挑戰。像是,視訊教學鏡頭背後,山上孩子的教室,有人在果園,有人在家裡開的餐廳,過程中,也看見偏鄉地區,面臨資源上的難關,與資訊能力落差。台灣教育的新日常,在融入了數位科技之後,如何穩定大步向前?又能夠為孩子,開創怎麼樣的學習新紀元?跟著鏡頭一起關注。

2022年暑假,新竹縣尖石鄉課輔班教室裡,不到30歲的專職英文教師謝昌錡,趁著正課空檔,正忙著為學生們複習、解惑。疫情推一把,教育現場有了不同樣貌,電腦螢幕那端的孩子,是他的學生,實體教室坐著的兩個小女生,也是同堂課學子。

博幼基金會英文專職教師謝昌錡說:「隔著螢幕還是會很有距離。不是只有我們博幼的老師,學校端也都在講,線上真的有它的受限在。如果學生已經有落掉的時候,會希望利用暑假的時間,帶小朋友去補齊他沒上課的落差,能補回一些進度就補回一些。」

新冠病毒肆虐下,孩子學習效果大打折扣,而全台校園線上課程啟動,得回到疫情告急的那一天說起。教育部長潘文忠(2021.05.18)說:「從5月19日開始到5月28日,全國各級學校,包含公、私立幼兒園停止到校上課,改採以居家線上學習的方式。」

桃園市復興區巴崚國小教導主任林沛晴(2021.07.30)說:「公布的時候是2點的記者會,其實離放學已經很近了,當下開始盤點3到6年級每個學生的資訊設備、網路狀況。然後當天我們就把學校的設備,送到每個小朋友家裡,老師們回到學校,大概已經晚上10點。」

海拔1,230公尺的桃園復興區巴崚國小,2021年6月平日吵翻校園的孩子們不見了,而老師又在哪裡?社會科老師黃菱鈺,獨自一人坐在位子上,對著筆電點點名。四年甲班這堂社會課,六個小蘿蔔頭全都到齊。隔著螢幕,小朋友們對記者哥哥、姐姐,很好奇。

畫面上六個小框裡的六個孩子,有人在客廳、有人在房間,而大家口中的同學田芸,上課地點很不一樣。記者Siku Yaway(2021.07.30)說:「在桃園復興區巴崚國小四年級生田芸,她的教室就轉換到果園這裡。」

距離巴崚國小兩公里外,水蜜桃果園裡,爺爺奶奶正忙著採收,十歲的田芸,搬了一張小書桌和藤椅,就在工寮旁的果樹下上課。桃園市復興區巴崚國小教導主任林沛晴說(2021.07.30):「現在又是水蜜桃季,很容易被抓去就是幫忙做農。」

果園裡的社會課,除了環境有點克難,還常常會出現突發狀況...。突如其來的一場雨,逼得田芸只得趕緊應變,挪到五坪大的鐵皮屋工寮內,繼續她的線上課程。桃園市復興區巴崚國小學生田芸(2021.07.30)說:「我喜歡去學校上課,因為那裡有很多同學,可以跟他們一起玩。」

追蹤偏鄉學生的學習進行式,繼續看四年甲班另一個同學巫言彤,怎麼上課?除了要追逐時有時無的網路訊號,巫言彤的兄弟姐妹多,家裡一次最多有4個小孩要上線上課,2台平板電腦,距離相隔不到3公尺,不同老師同時上課、孩子們的耳朵究竟聽哪邊?家長巫長恩于婷竹(2021.07.30)說:「沒有辦法給他們安排一人一間,所以可能會干擾到,網路的方面,訊號也常常不好。」

遠距教學是不得不的選項,但也正無情拉大城鄉差距。巴崚國小全校42位學生,就有15個孩子得向學校借電腦和網卡,這顯示全校高達三分之一的學生家庭,難以面對遠距教學的硬體問題。桃園市復興區巴崚國小校長高理忠(2021.07.30)說:「因為第一天嘛,到課率幾乎90%以上。有些沒有到課的,可能是因為農忙,那時候是在水蜜桃套袋的時候,所以有些孩子到果園去幫忙,高年級的小朋友機會就比較大。」

穿過山巒間的浮雲,來到新竹縣尖石鄉的新樂國小。2022年,COVID-19二度重擊台灣校園,新樂國小五年甲班的這堂數學課,得改成視訊數學課,演練停課不停學。「米立雲」是新竹縣政府推出,自創的線上教學平台,好巧不巧在採訪這天,碰上大當機。

一人一台電腦,卻有接二連三襲來的問題,教室裡的小學生們,亂成一團。多數孩子,對鍵盤上的英文字母沒認識幾個,疫情之下,資訊能力的城鄉差距,明顯浮現。教室裡測試完,確定通通沒問題,下一步,孩子們要把平板電腦,帶回家模擬。

黃庭芮住在距離學校4.5公里遠的煤源部落。今天,我們跟著她一起回家連線上課。本來以為已是萬無一失,沒想到庭芮回到家,打開平板,才是考驗的開始。先是上課用的軟體打不開,家裡也沒大人能夠即時幫忙。接著是網路訊號,時好時壞。當老師忙著排除班上某位學生的連線狀況,其他學生就得跟著等待。好不容易進到線上教室,下個難題又來了。

原定下午1點鐘,數學課要開課,無奈時間已經快過了60分鐘。不可控的因素太多,就連學校裡對資訊在行的老師,也一改測試前胸有成竹的態度。新竹縣尖石鄉新樂國小教師黃浩維(2022.05.06)說:「我是學校處理電腦的資訊聯絡人,今天遇到很多設備上的問題,更新跟維護,耗費的心力比預想的還要多。第二個我其實不能確定學生的反饋,因為有些學生,可能網路真的不好,或是他就是在家,故意不開麥克風或是不開畫面。疫情期間,我們也不可能去他們家,這是當老師如果在教學上面,最大的困擾。」

前交通部長賀陳旦說:「網路必須要進步到能夠有互動,它不是單向的,又是那麼多人同時都要互動,那麼大家的網路品質穩定性,都必須要拉到一個同樣水準。」我們的鏡頭記錄下,從校園到部落,疫情下的數位教學,正對這群山上的孩子,帶來前所未有的考驗。

視訊教學背後,藏著硬體匱乏,網路訊號不穩等因素,而來自不同家庭環境的孩子,隱私攤在鏡頭前,會不會有苦難言?黃庭芮(2022.05.06)說:「有一次我去姐姐家,在她家上課,那次姊姊就很忙,叫我抱妹妹。因為妹妹會亂拿我的東西,我就先關鏡頭,結果我一關,老師就說庭芮鏡頭開一下,我說好我就開。可是我又要抱妹妹,我又關一次,老師就罵我。」

華視新聞團隊,從疫情燒進校園初始,就記錄下教育現場危機,事隔一年,我們再度回到桃園市復興區的巴崚國小,四年甲班的六個小孩已升上五年級。與疫情共存之下,他們越來越習慣數位學習,田芸此刻正坐在街邊的階梯,用平板上文化課程。

桃園市復興區巴崚國小教師田恩惠(2022.05.06)說:「山上訊號真的是很難說,有時候聽不到他們的聲音。」受世紀之疫衝擊,為了補足數位基礎設備,政府推動「班班有網路、生生用平板」,但對偏鄉學生而言,擁有一台自己的平板,仍是遙遠夢想。田芸(2022.05.06)說:「我會想要有一台屬於自己的平板,因為手機的寬度很小看不清楚,可是平板就不一樣,字大可以看得很清楚。」

如果2021年,老師們在慌亂的教育現場只拿到59分,2022年的他們,絕對能拿下最佳進步獎。各種課程在他們快速耕耘之下,全都擠進視訊鏡頭內的小框框。新竹縣新豐鄉精華國中教師張嘉怡(2022.06.17)說:「我要做一個任務,請你們現在全部都開鏡頭,為了公平起見,請你們全部開鏡頭,接下來請在房間裡面,找到三個金屬跟五個塑膠製品,計時一分鐘開始,開始動作,三個金屬五個塑膠。」

張嘉怡(2022.06.17)說:「我去年那一次,就是第一波的停課,其實會比較緊張,我真的完全不知道我要幹嘛。雖然說平常也是網路重度的使用者,但是對於要變成畫面裡面的主角,會覺得我要拿什麼東西出來。」教師們也要從蛛絲馬跡,找找孩子的心上線了嗎?

張嘉怡(2022.06.17)說:「他們開鏡頭的當下,他們手放的位置,玩遊戲跟一打字的時候位置會不一樣,其實看得出來。再來是他們的臉部表情,有異常就是直接點名,叫名字,他就知道你在注意他了。」

監察委員范巽綠(2022.05.06)說:「因為疫情,老師完全不一樣了,所有人都積極學習線上的教學方法。善於運用APP的工具,開一個視訊網站,可以讓所有的同學都能夠加入。」兒福聯盟政策中心主任李宏文(2022.05.06)說:「怎麼針對相對弱勢的孩子,線上學習的服務方案,讓學習不至於因為疫情而中斷。在歐洲國家的波蘭,他們為了因應疫情,他們發展出一個叫做,數位輔導員計畫。意思是波蘭的官方,會公開地招募一些大專生,來擔任波蘭國內國中、小學生的課輔,在線上陪伴。」

打開學習新風景,打破空間藩籬,無論是偏鄉或是都市的小學生,在科技運用上,都越來越習以為常。台北市南港區南港國小教師陳名莉說:「其實我在教學上面,本來就比較多是學生探討、學生討論、學生操作。轉到線上之後,這個模式是更好的,因為如果是講述的方式,到了線上,孩子其實專注度是會不夠的,那多一點的操作,讓孩子在線上的學習會更專注。平台又可以接收學生的作品,又可以派送任務。」

陳名莉說:「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我可以把我想要給孩子的一些素材,全部放在同一個資料夾下,孩子是很容易看到的。」數位轉型,成為自主學習的利器,在教育上拓展更多可能性。

教育平台市場開發總監呂聖泰說:「老師可以從這個學習效果的後端,看到孩子的學習數據。看老師的題目設計,會太難還是太簡單,那這就是老師在班級經營裡面,以往比較看不到的地方。在大班型的教學下,他沒有辦法做到一對一的因材施教,或是個人的學習指導,但是透過平台的方式,他卻可以去幫這個孩子,布置他的學習計畫。今年台北市有辦了一所數位實驗高中,讓孩子自己去定義自己的學習課表,必須要對自主學習有一定的掌握度。」

呂聖泰說:「不同的國家,都有屬於自己國家的數位平台,美國那邊的話,偏向終身學習,他們有更多的個人化學習跟統計數據的分析。日本的話,比較偏向寓教於樂,有點像是遊戲中學習的方向,體感遊戲的某一個部分,已經是他們課程了。」

2022年開始,推動為期4年,總經費2百億元的「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但數位落差還未弭平之下,不免有些孩子,容易被遺留在原地。前交通部長賀陳旦說:「我們必須承認,我們過去在寬頻建設上面,並沒有達到普遍的水準,尤其在比較偏鄉的地方。」

根據教育部統計,全國高中以下學校,在2021年5月到7月,居家線上學習期間,通報的中輟人數有101人,甚至嚴重時期,班上平均每6位學生就有1位不上線。桃園市復興區巴崚國小教師Lapinwalis(2021.07.30)說:「其實小朋友很不適應線上上課,他們會覺得是在家裡就很放鬆,到最後就不想上課了。」

全國中小學校長協會理事長張信務(2021.07.30)說:「這次的線上教學,比較擔心的是會造成學習的兩極化。有學生學習到非常多元,而且學習很有效果,但有部分孩子,可能不適應線上學習,也沒有人陪伴,那弱者更弱。」善用教育科技的政策要落地,山海那端,需要人力接地氣,彌補城鄉差距。

疫情重挫經濟,想緊緊牽牢學生的家庭,不能只有老師一個人,而是要一群人帶著孩子,跨越學習高牆。博幼基金會社工劉尚瑜說:「很多時候孩子中途下線,或者是不願意上線,並不是他們的本意。我遇到很多的情況,像是幫爸爸媽媽採摘水蜜桃、高麗菜,幫家裡生意擺攤,當然懶惰的也有,透過關心,七、八成的孩子還是回得來。你走入他內心的世界,隔天或下禮拜,你就會看到他又出現在課堂。」

家長李佳琪說:「在我們這邊其實算還不錯,因為周邊鄰居都會互相協助。」記者Siku Yaway說:「線上教學很重要,但線下的支持與陪伴力量,同樣需要更多人一同加入,落實教育一個都不能少的精神。」>博幼基金會數學專職教師湯善傑說:「即便他有了設備,還是會因為經濟環境問題,或是需要照顧自己的弟妹,而導致他沒有辦法有很穩定的環境跟時間,進行線上教學。」

翻轉偏鄉教育,線上教學打破距離限制,也讓一直以來缺乏的師資,多了解方。博幼基金會英文專職教師謝昌錡說:「我們中心算偏遠,課師不一定那麼足,搭載著線上,就有一個大學生,是清大南大校區的,更不用說暑假他人是回台北的。但他滿熱心,想要去帶這群孩子,也是因為線上突破了限制。」

即時連上線,為學習畫一條成長線,數位走進校園,學習走出教室,這是一堂不在學校裡,卻更重要的一門課。全國中小學校長協會理事長張信務(2021.07.30)說:「這一階段的孩子,說他不幸但也說他很幸運,他們體驗了很不一樣的學習樣態。」

前交通部長賀陳旦說:「網路在學習跟在多元性的發展,是從前沒有過的機會。過去我們在國民教育裡面,都是用標準的教材,讓大家都能夠跟上就好了,可到了網路學習的時候,應該不止於此。」

桃園市復興區巴崚國小總務主任陳子安(2021.07.30)說:「反倒老師其實是一個引導者的角色,讓他們在課堂培養自主學習力。我們把學生的自主權交給他們之後,他們對於學習的參與度,就不會是旁觀者。」

不是為停課做預備,而是為不停學做好準備,不管是老師、家長或學生,疫情下的數位能力升級,有了工具與一張張緊密保護網,承接著搖搖欲墜的孩子,下一堂課在哪裡?遠距教學像是一場馬拉松,孩子們得用耐心、毅力,主宰自己的比賽,教育路上,沒有到不了的遠方。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