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是新商機 私募股權虎視眈眈

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正在衝擊整個經濟部門,讓數百萬美國人失業,但華爾街的一角卻在虎視眈眈等待機會,它們是私募股權。

包括投資巨頭黑石集團、凱雷投資集團和KKR在內的6家投資銀行集團,擁有創紀錄的1.5兆元現金準備進場,並且一直在積極鎖定飽受摧殘的旅遊、娛樂和能源產業。

其中一家華爾街大型投行合併部門負責人透露:「它們一直在等待這種類型的市場錯位。」「它們並非真的想投資這麼糟的東西,但的確希望估值回落。」

近年來,由於市場上漲讓投資難行,私募股權公司一直在儲備現金,累積了創紀錄交易「彈藥」。該產業通常透過借錢購買被低估的企業,將它們私有化並改善業務後再出售。由於全球部分大城市普遍停業和隔離,過去的企業高估值在本月大幅崩潰。

但是,這種市場炒作手法,尤其是在選舉年又逢造成數千人死亡的疫情危機,,可能會引起對私募股權產業的更多審查。包括參議員華倫(Elizabeth Warren)在內的批評人士都表示,私募股權公司以勞工和企業本身的利益為代價致富,有時還造成企業破產。

FTC專員喬普拉(Rohit Chopra)推文指出:「私募股權投資人正在等待,以低廉的價格搶購數十家陷入困境的企業。」

投行們指出,一開始的交易很可能是投資而不是全面收購。陷入困境的企業可以迅速籌集現金的一種方式稱為PIPE,也就是「對公共股權的私人投資」。買方以折扣價買進股票,而新股通常會稀釋現有股東的持股量。

另一家華爾街頂級投行的資深人士表示:「私募股權現在正試圖在各地進行PIPE。」該人士說,目標是「股價下跌的每個產業」。

上次金融危機期間出現PIPE的一個例子:2008年,Leonard Green & Partners以4.25億元價格買進全食超市(Whole Foods)17%的股份,幾年後股價回升時,這項投資的獲利超過10億元。

根據貝恩諮詢公司的報告,隨著需求蒸發,雖然旅遊、娛樂和能源公司顯然需要現金注入,但從長遠來看,新冠病毒大流行可能更有利於醫療保健和家庭安全等產業。

就目前而言,由於國會制訂了龐大的刺激法案,銀行顧問們大多告訴企業不要理會私募股權資金。先了解2兆元法案的細節,包括陷入困境的救濟公司的形式以及獲得何種條款。

遲遲未下手的另一個原因:一位銀行業者表示,私募股權投資人「只想投資最強大的企業」,如日常必需品製造商或頂級飯店連鎖企業,而這些公司尚不願意接受昂貴的資本投注。

儘管如此,即使有了潛在的過渡貸款等預期的聯邦援助,對於許多企業而言,這場危機及其後果仍需花費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才能解決,而且營收和股價下跌也使它們容易被收購。

可以肯定的是,私募股權公司也很容易受到新冠病毒影響,因為它們已經投資大多數美國企業,包括掙扎中的零售購物和娛樂場所。甚至在疫情大流行爆發之前,放貸者就越來越擔心私募股權產業持股企業出現違約。

一位投銀業務負責人表示,結果,許多私募股權公司的投資組合處於「防禦模式」。

JMP Securities分析師瑞安(Devin Ryan)在研究報告中表示,儘管如此,由於該產業的營運成本是根據鎖定多年的投資,因此私募股權公司「在目前市場背景下應具有相當的彈性」。

私募股權在1980年代廣為人知,包括伊坎(Carl Icahn)和皮肯斯(T. Boone Pickens)在內的投資客一再尋求大型投資,最出名的案例是在1989年以310億元接管RJR Nabisco。

自金融危機以來,該產業規模不斷膨脹,資產在過去10年中增加了4兆元,包括年金和保險公司在內的機構投資人在低收益的世界中尋求更高的回報。去年,私募股權公司阿波羅(Apollo)和黑石集團利用2017年的稅改法案改變公司結構,股價因而飆升約90%。

據了解,儘管最近幾周槓桿貸款市場有所下滑,但私募股權交易仍可獲得大約目標收益6倍的槓桿。各方正在就酒店、飯店、電影院和賭場以及其他公司的投資進行對話。

投行人士指出:「從根本上說,這些都是好生意,但今年會很糟糕。」「私募股權公司有機會下手,取得實質股權或以它們之前無法獲得的估值來收購。」

更多世界日報報導
1張圖看懂:全美死亡逾千人 紐約州確診破3萬 紐約市破2萬
紓困現金支票拿得到嗎?個人年收入七萬五為重要畫分
才碰到確診者幾秒就遭感染 42歲亞裔患者描述可怕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