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讓你感到很孤單?社交距離拉開,人心交流要拉近

世紀疫情之下,你更孤獨了嗎?日本為解決疫情期間攀升的自殺率,今年2月底設立「孤獨大臣」一職;而2018年英國就曾設立類似職位。當「孤獨」成為各國正視的心理健康議題時,台灣也跟上了嗎?

去年10月,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魏斯伯德(Richard Weissbourd)等人發現,參與該項研究的950名美國人中,就有36%的人,至少在過去四週內感到孤獨。這個數字更高於疫情前兩個月的數值。

該研究更指出孤獨感的潛在代價,恐引發嚴重的生理和情感問題。像是憂鬱症、焦慮症等精神疾病,或是心臟病、藥物濫用,以及家庭虐待等。

去年疫情期間,日本自殺人數攀升至兩萬多人,是11年來首度上升。與2019年相比,日本女性自殺率增加近15%,多達7000名女性自殺。

4月中旬,墨爾本大學精神健康系教授皮爾基斯(Jane Pirkis)的團隊在《刺胳針精神病學》(The Lancet Psychiatry)刊出最新發現:「疫情期間,21個國家自殺率沒有上升,甚至有部分地區是下滑。但唯獨日本、維也納,以及波多黎各的自殺率,是呈現上升趨勢的。」

為解決日本國內不斷攀升的自殺率,日本首相菅義偉(Yoshihide Suga)在2月宣布,由坂本哲志(Tetsushi Sakamoto)出任「孤獨與孤立事務大臣」一職。

「我希望能開展一些活動,來防止疫情之下所帶來孤獨感和孤立感,並維繫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坂本哲志強調。

英國孤獨大臣〉去汙名化,盼民眾放心求援

「超過900萬位(約占總人口的14%)英國民眾經常/總是感到孤獨。」考克斯孤獨基金會在2017年發布的報告指出。為此,每年英國雇主需負擔至少35億美元的相關費用。

2018年,時任英國首相梅伊(Theresa May)任命克魯希(Tracey Crouch)為全球首位「孤獨大臣」(Minister of Loneliness)。「對太多人來說,孤獨是現代生活的悲哀現實,」梅伊強調。並在未來積極解決國內老人、看護者等的孤獨問題。

三年過去了,英國的「孤獨大臣」做了些什麼?根據英國政府公布的《2021孤獨年度報告》指出,其工作著重在透過全國性的對話,減少大眾對孤獨的汙名化,使人們更放心地討論孤獨感,並尋求幫助。

以及,英國政府通過7.5億英鎊的計畫,希望能支持正在經歷孤獨的人們,尤其是青年和老年族群。

雖英、日皆設立孤獨大臣,但兩國欲解決的心理健康議題不太相同。英國是為緩解國內年輕、老年族群的孤獨感;日本則是要解決疫情下的高自殺率。

台灣需正視心理健康議題,跨部會合作

倘若台灣也要設立孤獨大臣,首要得先釐清當前迫切解決的議題是什麼?

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以下簡稱心口司)是目前掌管國內心理健康、精神疾病防治等政策制定與推動的單位。近年來,心口司積極在各縣市建置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未來將持續增設。但杯水車薪,仍難滿足民眾的諮商需求。

面對台灣是否也需要孤獨大臣的提問,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特聘教授陳淑惠坦言:「比起設立孤獨大臣單一職位,更需要多個部會一起合作,正視孤獨所衍生的心理健康議題。」

對此,她剖析現代人更容易感到孤獨的兩大因素:第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連結不夠扎實。當科技與社群媒體的蓬勃發展下,人與人多半在線上連絡,可能會因為距離或文字,而產生隔閡。

第二,在現代的社交關係裡,我們期待對方可以「立即回應」。一旦對方無法「秒回」的時候,我們就可能感受到失落或孤單等情緒。

而「淨開心」心理治療診所所長蕭仁釗,則十分樂見台灣設立孤獨大臣一職。他在臨床實務中觀察到,在疫情期間,前來諮商的個案數,相較過去幾年,明顯來得多。「重新拉起人與人的連結,是解決孤獨感的關鍵解方!」蕭仁釗指出。

疫後該如何再度拉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成為各國政府促進民眾心理健康的首要之務。率先設立孤獨大臣的英日兩國,實際執行的狀況與績效,也可成為台灣未來評估是否設立相關職位的借鏡。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