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讓台北流行音樂中心更有價值?外型如專輯封面建築師揭巧思

一棟屬於流行音樂的官方建築,在紐約人眼中是什麼樣子?台北流行音樂中心建築專展日前在紐約落幕,實體、線上反應熱烈。兩名設計北流的建築師驕傲表示,這是跨領域的合作成果,也昭示著後疫情的公共建築設計價值。

一件重要的建築作品,即便並未具有永續不朽的野心,也體現著時代的意義。而流行文化卻是在本質上不斷變化、流動的。因此,一棟「屬於流行文化」的建築,應該是什麼樣子?

在台北流行音樂中心的紐約專展開幕式上,這是其中一個在論壇中被提出的問題。4月6日在紐約庫珀聯盟學院(Cooper Union),由建築師、樂評、建築史學家及唱片行經營者等跨領域專家組成的座談會,觸及了建築語言、聲學、台北歷史及音樂場景,以及國際建築文化等諸多議題。

紐約專展開幕論壇探討北流建築對於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的影響,台北流行音樂中心提供。
紐約專展開幕論壇探討北流建築對於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的影響,台北流行音樂中心提供。


執掌設計北流的「RUR」兩名建築師傑西瑞瑟(Jesse Reiser)及梅本奈奈子(Nanako Umemoto)向《遠見》表示,這顯示了在設計過程中,與不同背景的專家們合作的價值,也代表文化部及台北市政府在建築專業面給予的信任,這個獨特的建案才得以開花結果。

「這在全球是少見的。」兩名建築師表示,「而成果已不言自明。」

設計北流的RUR建築師傑西瑞瑟(Jesse Reiser)及梅本奈奈子(Nanako Umemoto),RUR提供。
設計北流的RUR建築師傑西瑞瑟(Jesse Reiser)及梅本奈奈子(Nanako Umemoto),RUR提供。

逾十年長跑,培植流行文化的官方努力

位於南港的台北流行音樂中心自2009年展開國際競圖,2019、2020年各場館陸續竣工。計畫全長超過十年,對建築團隊來說有如一場漫長的馬拉松長跑。

在這途中,數位革命為音樂產業帶來顛覆性的改變。串流服務與現場演出已超越專輯販售,成為音樂創作者的主要收入來源,社群媒體更改變了音樂社群互動的關係。

這一切都顯示了流行文化的難以預測性,而這個設計案的困難之處還不僅於此。

北流特展於紐約庫珀聯盟學院舉行,台北流行音樂中心提供。
北流特展於紐約庫珀聯盟學院舉行,台北流行音樂中心提供。

論壇主持人、自己也曾參與北流競圖的庫珀聯盟學院建築系主任德拉尼(Nader Tehrani)指出,流行音樂是一種實驗性地在街頭孕育出的文化,本質上具有非正式的、非官方的特性。因而,由政府來蓋一座「流行音樂」的場館,是個看似衝突的概念。

如何調適這多層次的衝突感,也是最後勝出的瑞瑟與梅本與其他競圖團隊不同之處。德拉尼回憶,包括自己在內的其他團隊,都試圖將街頭的非正式感移植到建築裡,或是在建築內複製城市環境的條件。

但瑞瑟與梅本提出的做法,是堅定地捍衛這棟建築的公共及開放性,並給予使用者彈性運用空間的自由性。例如,位於南基地的音樂中庭廣場,平時既可作為市集、市民戶外活動空間,亦可封閉作為售票演出場地,吞吐量達3000人。

北流文化館,台北流行音樂中心提供。
北流文化館,台北流行音樂中心提供。

疫情彰顯公共價值,結合自然提供多層次功能

在兩位建築師看來,公共性也是台北流行音樂中心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的一大優勢。

北流在疫情中開幕,途中曾被迫休館三個月,至今觀展、看表演都得戴著口罩。瑞瑟與梅本指出,疫情的挑戰更加凸顯了公家機構建物應以更具有社群永續性的方式來設計。比起封閉的商業性建築,一座讓自己融入公共空間的建築,更能在疫情中彈性地提供內、外部的場地,持續地發揮功用。

因為,對瑞瑟與梅本來說,北流設計案不只需要關注聲學表現,也是一個思索建築與城市間的關係的機會。在論壇中,兩名建築師提到,自己是唯一讓功能散佈在各場館中,真正善用了整個場地的團隊。

台北流行音樂中心提供。
台北流行音樂中心提供。

以促進流行音樂文化為己任的北流,文化館、產業區、表演廳三大場館分別擔負起歷史文化、生產製作,以及展演的三大功能。RUR的設計並結合了南港既有的自然條件,納入鄰近的小丘與草地成為場區的第四個成分,與建築內的功能互相對話、共構出獨特的都市紋理。

造型搶眼連結國際,在地生活共構城市天際線

起初,台北流行音樂中心的外觀設計草案相當搶眼,甚至有能透過纜線移動、外形猶如太空艙的圓形劇場。雖然諸多奇巧設計因預算有限未能實現,但從最終落成的建築諸如山巒線條的造型,與古羅馬廣場挹注的靈感中,依然看得出奇觀性的野心。

據瑞瑟與梅本表示,這是在館方連結國際的期望下,團隊平衡國際性及在地性的其中一項用心。如果說,將建築融入城市及公共空間之中,是為了貼近居民的日常生活,那麼打造出顯眼、易於辨識的外觀,就是為了迅速地吸引外來目光,並留下印象。

瑞瑟與梅本指出,從城市視角或內部細節觀之,北流的建築型態具有諸多象徵性,呈現了東方與西方、古老與現代、在地與國際的典型意象間的平衡。這同時也反映了兩名建築師來自美國與日本的背景。

北流特展於紐約庫珀聯盟學院舉行,台北流行音樂中心提供。
北流特展於紐約庫珀聯盟學院舉行,台北流行音樂中心提供。

但無論RUR的原初設計與用心如何,建築師可以控制自己的建築到什麼程度?無論是觀看者詮釋的角度、或是來訪者使用的方式?

在開幕的跨域論壇中,一個被提出的比喻是專輯封面。如果把一棟流行音樂中心,視為一張流行樂的專輯封面,封面藝術與裡頭的音樂內容有什麼關係?音樂創作者可以解釋自己的作品意義,但這些音樂最終傳遞的價值與情感,還是必須在聽眾心中成形。每個人,都會決定自己聆聽的音樂具有什麼樣的意義。

或許,台北流行音樂中心也是如此。這棟建築提供的是一個舞台,一個場域,一個機會,等待著不同時代的音樂文化來決定自己的意義。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看更多城市學文章:
歌手耳邊親自導覽、環繞立體演唱會!來北流聽屬於你的音樂故事
南港最新地標!美若科幻場景的台北流行音樂中心
包種茶故鄉南港太神!台北綠洲爆正能量,待1小時如全天森林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