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退燒後快商務需求降溫,業者如何調整策略?

在全球封城期間,矽谷新創圈對於「迅速抵達」的狂熱可說是達到了頂峰。其中典型案例就是強調「數分鐘內送抵」的新創Getir,提供叫車、找工作、餐點外送等服務,估值在今年 3 月份躍升至 118 億美元,近期又籌募了近 8 億美元、收購英國的競爭對手 Weezy,並在今年完成 E 輪融資,公司估值隨後升值至 120 億美元,成為「十角獸」(decacorn)。

但「快速配送」產業的大量資金挹注與快速成長趨勢,在 2022 下半年隨著實體經濟復甦一落千丈——光是在餐飲外送業,今年初以來,DoorDash 市值已萎縮 67%,而 Uber 則是下跌了 33%。與此同時,foodpanda 在新加坡開設總部後僅幾個月,就解雇了約 60 名員工以保持競爭力,約佔當地員工的 5%。

30 分鐘送到你家!燒 7 億拚擴張,公司卻面臨失控?

而提到最具代表性的敏捷電商案例,就不能不提 Gopuff。身為消費品和食品外送業者,該公司試圖將配送時間壓縮至 30 分鐘以內,並透過極端的差異化驗證關鍵假設——對一間電商來說,在一小時內把東西送到你家是可行的嗎?這樣做真的能賺錢嗎?

Gopuff 的競爭對手 DoorDash 採用了一種類似 foodpanda 的策略:營利來自中間商與平台抽成,通常會從餐飲業者那裏抽取 40%金額當平台費用。而 Gopuff 在產品、物流方面卻比較接近亞馬遜:將產品存儲在自家衛星倉當中,雇用全職員工,並請承包商運送貨品,將每筆訂單成本壓低至只需 1.95 美元。在疫情期間,Gopuff 的員工人數比前一年翻倍,大約 18,000 名快遞員。

然而,隨著疫情逐漸緩解,Gopuff 營業額也迅速下降。根據市場研究公司 YipitData 的數據,僅在紐約市,Gopuff 的營業額就從 5 月份的高點下滑了 27%。在 2021 年以擴張模式燒掉了大約 7 億美元後,Gopuff 的創始人承認,他們從未想像過這種情況。儘管正在試圖撤退並延緩擴張,但該公司似乎仍在失控。

快速配送業者,如何調整策略?

這波「快商務」風潮迅速消退,也間接導致小公司倒閉、或者試圖讓自己被併購。例如原先 Gopuff 的競爭對手 Gorillas,雖然在過去兩年內獲取大量資金挹注,但近來也宣布裁員 300 名員工、退出 3 個市場,甚至被 Getir 併購。

存活下來的公司,則致力於提升單價、減少折扣。例如以低價策略進駐的 Gopuff ,削減了促銷和折扣,並對小規模的訂單增加了額外費用。其他像是 DoorDash、Instacart 和 Uber Eats 等規模較大的業者,則開放出租 App 廣告版位,供品牌、餐廳等廣告商進駐投放,以提高利潤率。

也有部分業者,透過退出其他市場或轉移至東南亞市場來維持獲利。foodpanda 不僅積極開拓 B2B 送餐業務,也計畫為餐廳提供更便於接收及處理訂單的軟體;同時,foodpanda 在今年 1 月退出日本,並決定將重心放在東南亞市場上。無獨有偶,主打食品、雜貨交付服務的新創 Grab 也收掉了位於新加坡的 3 間配送中心,以加快擺脫虧損的腳步。

更多報導
統一斥資 290 億元買下台灣家樂福!量販巨頭做對什麼讓各方都想搶?
店到店包裹在家就能領!全家攜 foodpanda 推「宅家取」,30 分鐘宅配到家
在快商務趨勢下,也要追求細緻體驗!打造品牌差異化就靠一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