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退燒後快商務需求降溫,配送新創公司面臨裁員甚至撤出市場

過去幾年內,主打15分鐘內送達的雜貨快速配送服務,在不方便出門的疫情期間蓬勃發展,不過隨著疫情對社會的影響逐漸減弱,市場對於這類「快商務」的需求不再像過去如此熱烈,許多新創公司皆面臨裁員和營運危機。

由於疫情期間市場對配送服務的需求劇烈增加,英國最大雜貨配送平台Getir、Buyk、Jokr等快商務新創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這些配送平台透過在各地城市開設類似小倉庫的幕後店(Dark Store),當用戶下單時,員工可以直接在幕後店快速完成撿貨並提供立即的配送服務。

即時配送熱潮隨疫情起落,如今迎來消退期

根據研究公司PitchBook所提供的數據,風險投資者已在全球投資了280億美元,為2019年的兩倍多,而這些公司在投資充裕的情況下,透過快速燒錢的方式進入這個新市場,並以廉價的服務費用吸引和留住用戶,PitchBook分析師亞歷克斯‧弗雷德里克(Alex Frederick)表示,目前在快商務服務佔有領導地位的品牌,大多都是藉由大量訂單以及各種折扣吸引消費者,影響消費者購物習慣來達成營利的目標。

不過隨著疫情趨緩,這波快商務的熱潮也急速消退,根據Apptopia的數據顯示,近幾個月英國Getir的APP使用量和下載量皆大幅下降,而美國最大的快商務平台Gopuff也面臨類似的問題,儘管過去18個月該公司都有賺錢,但現在只有10%至20%的倉庫達到每天400筆訂單的最低盈利水準。至於要如何說服投資者該產業未來2年的前景發展,這些公司可能必須找出新的商業模式才能維持營運。

其中快商務產業規模最大的兩間公司Gorillas和Getir也都面臨市場快速萎縮的困境,除了裁員了數千名員工,也撤出好幾個歐洲城市。Gopuff在過去約有500個倉庫,但今年夏天卻已經有76個倉庫消失;另一間規模較小的快商務新創平台Jokr在2021年虧損1360萬美元,遠超過其170萬美元的收入,目前已經退出歐洲和美國市場,不過仍在聖保羅、墨西哥城和波哥大等城市開展業務。

調查:人們對快速到貨並無大量需求

許多調查和分析師皆指出,人們對15分鐘內快速到貨的快商務服務根本沒那麼大的需求,Stor.ai的調查指出,在1000名受訪者中,只有約2%的人「有可能」為了這項快商務服務支付額外費用,而有接近6成的人則表示他們絕對不會為此付費。雖然快商務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如果不是緊急狀況,大部分的人沒有在15分鐘內一定要收到貨品的需求,而為了應付這項服務的人力成本對公司來說也會是相當大的負擔。

Gopuff_CommsContent_020122_DSC09851_copy__1_ 圖/Gopuff
Gopuff_CommsContent_020122_DSC09851_copy__1_ 圖/Gopuff

除了盡可能撤出反應不佳的市場外,這些快商務公司必須盡快找到新的商業模式成為公司的立基點,例如:發展自有品牌、研究更節省成本的自動化和高效率流程,或是和其他雜貨供應商進行合作,降低維持倉庫營運的成本,才有可能在這個逐漸泡沫化的快商務市場中存活下來。

參考資料:WiredThe GrocerGrovery DiveForbesQUARTZ

責任編輯:侯品如

更多報導
家樂福家速配App上線、自建車隊拚快商務,下單最快1小時到貨
全聯、7-11、屈臣氏都在拚快!一張圖看零售通路的快商務版圖,關鍵玩家有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