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還沒過去,困難才要開始

陳時中陳宗彥出席中央流行疫情中心記者會 (圖)
圖片來源:中央社

新型冠狀肺炎疫情衝擊經濟,行政院長蘇貞昌昨天表示,將研擬訂定《應變及紓困特別條例》草案,在下週行政院院會(20日)中提出,初步匡列上限600億特別預算,以一年為期實施,首波針對三大產業紓困。

特別條例跟特別預算才剛有個影子,連行政院都還不確定最後會長成怎樣,民進黨立院黨團隨即表示,希望25日就能通過特別預算。等於5天之內就要讓600億快速通關。

肯定有人又會說「防疫視同作戰」那一套,認為既然大敵當前,舉國都應該同心支持政府施政,特別條例跟預算自然是越快越好。但請看清楚行政院的說法,是《應變及紓困特別條例》,要處理的並不是疫情本身,而是因為疫情衍伸出的問題,協助企業度過難關,減少對整體經濟的衝擊。

行政院目前初步提出的預算分配,也主要集中在交通部、經濟部、農委會等3個部會,占了420億,顯見這筆錢並非防疫預算。

600億特別預算中,最受矚目的就是「振興抵用券」的20億元。民進黨人不斷的強調,「振興抵用券」不同於消費券;振興抵用券是要消費才能抵用,能夠刺激更多的消費,並同時刺激住宿、運輸餐旅業。

民進黨之所以要強調抵用券不同於消費券,是因為民進黨過去對於2008年國民黨執政發放的「振興經濟消費券」多有批評,事後也證明消費券的乘數效果沒有達到預期的水準。所以民進黨必須要有另外一套說詞,聲稱抵用券的效果會高於消費券,才能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但當年的消費券是每人發3600元,預算規模是858億。政院今天規劃的抵用券,規模僅僅20億,若平均分配給2300萬人,每人還不到100元。這樣的金額,能夠引發的誘因跟產生的乘數效果,必然遠遠不如當年的消費券。

政府去年下半年推出的夜市券,發出1000多萬張,回收僅600多萬張;等同現金的夜市券成效都尚且如此,行政院為什麼認為只能部分折抵的「振興抵用券」會更有效?

防疫視同作戰,不是視同選戰。行政院對特別條例跟預算展現出的思維,似乎仍然停留在選前,仍然是發錢、討好、政策買票,仍然要直接、要「有感」,所以600億的預算有200億在交通觀光、60億在農業,其中有相當的比例,都等同於直接給錢。

政府這次的防疫作為,獲得大多數民眾的肯定。但截至目前為此,除了徵收口罩之外,政府幾乎沒有觸碰到經濟的問題;高中以下延後開學的「防疫照護假」、大陸入境的14天自主隔離的成本,都是企業跟勞工自己吸收跟解決。

目前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因為疫情的關係,外國遊客不敢來、台灣人也儘量減少外出接觸人,旅遊業首當其衝受到很大的衝擊、華航、長榮開始減薪、放假,百貨業也連帶蕭條、開始出現裁員的消息。

但這波疫情究竟對全球經濟產生怎樣的衝擊,對我們的製造業有多大的影響,接下來會不會有無薪假、裁員潮,時間會延續多久,目前看起來都不甚明朗。經濟部規劃的160億紓困預算,工總已經表示「不太夠」,認為這波疫情對製造業跟中小企業的衝擊,會比想像中來得大。

這麼大的經濟事件,政府絕對有足夠的理由要出手,協助企業度過難關、讓經濟能夠儘速復甦。但政府的預算跟能力總是有限,不可能滿足所有行業、所有人,所以政府更應該要仔細的推演、盤算未來的局勢跟需求,而不是急就章的讓公務員開始作文比賽,隨便拼湊出一份特別預算。

可以預見的是,疫情還要一陣子才會過去,而等到疫情過去之後,經濟的挑戰才正要開始。如果政府的規劃跟預算分配,沒有辦法把錢花在刀口上,協助有條件、有競爭力的廠商度過難關,就可能會讓原本已經受創的經濟雪上加霜,對企業跟勞工造成更大的傷害。

蘇揆昨天在院會中指示各部會提出紓困方案時要秉持「雨露均霑、立竿見影、固本強身、加速公建」的4大原則。但相較於這16個字,政府更應該要有長遠的眼光、與業界更多的溝通,所提出的方案才可能可以面對未來半年、一年的變化。

這個特別預算是蔡英文連任的起手勢,完全執政的民進黨政府應該思考的怎樣做得好、怎樣做得對,而不是通過的速度有多快、民眾是否直接有感。

【作者 單厚之/媒體工作者】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