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間活動量僅1/4 醫師:2週就少8%肌力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秘書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黃駿豐。(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提供)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秘書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黃駿豐。(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提供)


10月20日是世界骨質疏鬆日,醫師表示,民眾在疫情期間減少外出,但只要連續2週每天減少75%行走步數與活動量,就會流失8%肌力,因此,民眾應盡量保持原有的活動量,在家也要兼顧肌力訓練,避免肌肉流失。

在疫情期間,民眾大幅減少外出,連日常買菜、提重物、爬樓梯等活動頻率也降到最低,醫師表示,民眾恐因減少日曬時間,而缺少維生素D,影響骨骼、關節、肌肉合併的行動力健康。

醫師進一步提醒,研究證實,健康老年人連續2週每天減少75%行走步數與活動,已被證實會流失8%肌力及4%腿部肌肉,除了直接影響肌肉功能外,更可能伴隨發炎與合成代謝問題;就算往後2週步數恢復,對於肌肉功能回復仍相當有限。

醫師指出,肌力在短時間內未使用,很快就會流失,一旦流失,就容易造成骨質疏鬆,建議民眾在疫情期間仍應盡量維持原本的活動量與運動習慣。陽明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黃駿豐說:『(原音)在家裡面,假使沒有辦法出門散步、做他原本的日常活動的話,要保持同樣的日常活動量的話,那就在家裡面的話,可以用舉水瓶,或者是舉啞鈴,或者是在牆壁上推臥,做阻抗型的運動,避免肌肉流失。』

醫師也提醒,許多熟齡族雖然有運動,但因為偏好或是因防疫戴口罩,只做散步、健走、舞蹈等輕度、有氧運動,相較於肌力訓練,有氧運動所增加的肌肉質量較少,因此運動仍須兼顧肌力訓練,同時也要補充蛋白質,才能強化運動效果、提升肌肉合成效率。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台灣人骨質密度逾8成不合格 北部又比南部糟
變矮、駝背要注意 國健署提醒恐是骨鬆
長照翻轉變長「健」 保命防「跌」有訣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