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疫苗研發軌跡〉牛津大學實驗室日誌出爐

2020年春節,新冠疫情爆發,造成整個台灣人心惶惶,疫情資訊不足,加上疫苗政策不透明,使焦慮症的人數突然大增,醫院的身心科擠到掛不上號。

幸好,不久病毒的基因序列被定了出來,疫苗製作出來了。沒想到這又是另一波亂象的開始,因為疫苗不足,大家搶著打,有人甚至花大錢出國去打疫苗。

當疫苗開始進口,有疫苗可打時,又有人說疫苗不可以打,打了傷身,比不打還糟。當時真是只有一個「亂」字可講:想打的,打不到,到處託人找關係;能打的卻不肯打,寧可在家中坐牢不出門。這一切都來自我們對新冠病毒的無知。

無知會帶來恐懼,恐懼會來焦慮因此減輕焦慮唯一的方式便是了解真相不要相信網路上各種似是而非的訊息,自己作判斷。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正確的訊息,如何下判斷呢?

這本《疫苗先鋒》就適時而出牛津AZ疫苗的二位研發者親自告訴我們新冠病毒是什麼,這個疫苗又是怎麼做出來的讀了這本書,定了很多人的心又一次我們看到知識的力量

實驗室日誌呈現研發腳步的痕跡

本書呈現的方式是實驗室日誌的方式所以可信度很高許多人不了解實驗室日誌的重要性,有一次我去英國開會,會後大家一起吃飯席間有人問:如果實驗室著火,你會最先搶救什麼?有三位教授異口同聲的說「日誌」

那時我還年輕,很不能理解為什麼老師們這麼看重它後來才知道實驗通常不會第一次就成功,在檢討失敗時,要靠日誌來找出實驗的毛病或錯誤,所以它重要,也因此它可信,因為它是每一個研發腳步的痕跡

或許有人擔心這種生物科技的書太艱深,會看不懂這點倒是不必擔心,它既然是科普書不是專業書就表示編輯要把它做到一般人可以讀懂因此書中每一個新名詞都有註解,只要念過中學的生物課,理解它就沒有問題

兩位科學家專心致志在新冠疫苗研發上,我們才有牛津AZ疫苗可用,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flickr
兩位科學家專心致志在新冠疫苗研發上,我們才有牛津AZ疫苗可用,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flickr

難得的是它不單調,甚至高潮起伏因為疫情嚴重時,一天死好幾千人,她們擔負著重大的研發進度壓力,加上有人三不五時在她們實驗室外面示威,連威廉王子來訪都得臨時改場地,這些壓力導致她們必須放下原先的工作計畫、家庭與家人、甚至自己的健康,專心致志在新冠疫苗上,真是令人非常的同情,幸好她們頂過來了,也才有今天的牛津AZ疫苗可用

牛津大學早有現成的技術平台

有人懷疑疫苗研發的速度太快了,恐有安全問題對此,作者有個很好的比喻她說牛津大學一直以來都在作疫苗,因此有現成的技術平台,它好似蛋糕店早上一早先烤好幾個蛋糕胚,等訂單一進來,馬上塗上糖霜,寫上「生日快樂」就可賣出。

她們比別人快,因為她們從2014年非洲伊波拉疫情開始就在利用技術平台了(日誌也證明了她們沒有做假)

對疫苗,我們這一代是感恩的,因為我們有同學感染小兒麻痺症終身用拐杖,也有同學死於破傷風,因為家貧沒有鞋子穿踩到生鐵釘

對不分晝夜研發疫苗的科學家我們只有敬佩,尤其她們尤其她們以非營利方式授權阿斯特捷利康,降低牛津AZ疫苗售價,使貧窮國家也可享有疫苗,更令人感動

這兩年來跟新冠病毒的糾纏戰,使我們明白了人類不再是萬能,我們必須順天,不能勝天,不然大自然的反撲會使我們看不到明天太陽的升起

 莎拉.吉爾伯特、凱薩琳.格林《疫苗先鋒:新冠疫苗的科學戰》書封/天下文化出版
莎拉.吉爾伯特、凱薩琳.格林《疫苗先鋒:新冠疫苗的科學戰》書封/天下文化出版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看更多遠見華人精英論壇文章:
破百位高齡者打疫苗後瘁死?台灣並非唯一
全球疫苗哪裡來?
新冠疫苗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