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自然感染,擁超強免疫力? 幼兒重症頻傳,專家籲快備妥「這款藥物」

本土新冠疫情持續擴大,每天都有大量新增確診病例,國際間也開始提出打疫苗加上自然感染,可獲得中和抗體更高的「綜合免疫力」,甚至國內規定確診過、康復解隔,3個月內再接觸個案不用被匡列,因而有如獲「無敵星星」的說法。但自然感染真有這麼好、萬無一失嗎?專家認為,並不盡然。而且面對幼童尚無藥物可用,應引進、備妥高效價抗體或血清藥物。

從今年1月1日至5月26日,國內已有153萬1,055人確診新冠病毒感染,許多人身邊、也可能是自己,已經感染過新冠病毒。因著Omicron變異株的高傳染力,政府政策、乃至於民眾個人,大多意識到清零不再可能,轉而接受與病毒共存,甚至現在民眾接收到的疫情訊息普遍是新冠輕症化,因此漸漸接受自然感染,更聽聞有人為了保險理賠,積極希望「被自然感染」。

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日前於臉書談論「綜合免疫」,這名詞在去年4月《科學(Science)》期刊兩度被提及,指的是感染過新冠病毒的人,當他們接種疫苗之後,所產生的中和抗體會遠比只有接種疫苗、或只有感染過的人都高很多。

何美鄉在文中指出,後來多篇科學文獻也得到同樣的結果,並且科學界逐漸意識到綜合免疫的效果及其在公共衛生防疫的重要性。但她強調,並非鼓勵民眾感染新冠病毒,而是完整接種新冠疫苗,過一個健康的生活模式,不須過度恐懼被感染。

Omicron溫和、重症率低?專家:統計方式恐存在偏差

不過,看在公衛專家、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兼任教授金傳春眼裡,台灣早已是「自然感染進行式」,因為Omicron病毒株傳播力太高,民眾不經意就會被感染,「很多人是被迫去感染,但不能因此就鬆懈防疫。」

她認為,自然感染需要被謹慎看待,也不認同與病毒共存的作法,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並不是每個人感染後都只是輕症,尤其是高風險族群例如糖尿病患、癌症病人、慢性腎病患者等;而且,新冠病毒變異相當快,國內現有已通過緊急使用授權的新冠疫苗都是針對最早期的武漢病毒株設計,但與Omicron病毒株在棘蛋白上有30多個胺基酸變異,所以對於Omicron的防護力也會打折。

金傳春也對於國內統計今年到目前為止,99.7%新冠確診者屬於輕症/無症狀持保留態度,因為雖然都是Omicron病毒株,但4月前國內流行的是Omicron 的演化分支BA.1,現在則以BA.2為主,而造成鄰近國家嚴重疫情的香港、上海,流行的正是BA.2,所以台灣不應把BA.1和BA.2的感染嚴重程度情況加總,實際上感染BA.2病毒可能沒BA.1病毒那麼溫和,恐怕會誤導民眾。

她進一步指出,執事者常對外宣稱疫情不嚴重,「政府為了不要讓民眾恐慌,常常報喜不報憂,」但面對快速變異的新冠病毒還是要謹慎以待,因為雖然看起來Omicron不太感染下呼吸道、引起的肺炎情況相對沒那麼嚴重,但還是可以感染很多細胞,像是中樞神經細胞因此引起「腦霧」,甚至不需要細胞膜受體ACE2,病毒也可以進入人體細胞,也能運用周圍的酵素直接在人體複製繁殖病毒。

金傳春沉重呼籲:「我們是被迫共存,沒辦法清零成功,但並不意味政府就能打著共存的旗幟,將防疫重責全推給民眾自理,甚至許多大學早可網路線上教學,卻讓外地住宿生自然感染又無處隔離。大流行時還是要盡全力防疫,至少快篩試劑、藥物、疫苗等都要準備充足,才能談共存。」

自然感染獲更強免疫力?專家:前提是必須康復、慎防後遺症

長庚大學新興病毒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則表示,目前還沒有國際文獻明確指出Omicron BA.2的症狀比BA.1來的嚴重,只能觀察到BA.2的感染力確實比BA.1來的高,而感染人數多,重症人數自然也會比較多;不過台灣感染BA.1的確診者不多,因此較難與其他國家的數據比較。

但施信如也從保護自己和保護高風險族群的角度提出,建議還是盡量避免被感染。她指出,從病毒與免疫觀點,打疫苗加上自然感染確實能產生更強的綜合免疫,「但不確定你是不是那個會康復的人,還是可能很嚴重、有危險,或出現長新冠(long-COVID)。」

目前科學界對於感染Omicron是否會出現長期後遺症還不是很清楚,有些人認為Omicron的後遺症應該很輕,但也有研究認為,如果病毒干擾腸胃道的免疫力,可能就會出現持續性的後遺症。「只能說,如果不小心被感染可以往好處想,獲得更強的免疫力,但若是刻意被感染,不管是急性感染期能否安然度或長遠來說,都不見得比較好。」再者,就算本身不是高危險群,也可能將病毒帶回家中傳染給免疫力低的長者、小孩或慢性病患,這些都是相對脆弱的族群,因此能防還是盡量防。

近日國際期刊《自然(Nature)》發表的一篇研究也指出,如果沒有接種疫苗,光是靠著自然感染Omicron病毒,將來對抗其他變種病毒的免疫力是有限的,也就是只能產生對Omicron病毒株的保護抗體,但如果打完疫苗,則可以提升對其他新冠病毒株的廣效保護力。

(兒童目前還沒有新冠藥物可用,專家呼籲應備妥抗體藥物,降低兒童重症及死亡風險。圖片來源 / xFrame)

幼兒確診無藥可治 引進、備足抗體藥物是關鍵

面對尚無合適藥物可用的兒童,以及最近才放寬孕婦可以在醫師評估下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Paxlovid,台灣過敏氣喘暨臨床免疫學會理事長楊崑德與金傳春呼籲應讓這些族群使用「高效價抗體的恢復期血漿」,指的是曾感染Omicron病毒且康復的新冠確診者的血漿中帶有較高可中和Omicron病毒的抗體,以此用來治療急性感染期的患者,可以中和病毒,就其所知,目前美國已開始採用。

「當疫苗被突破,對免疫力低下的人(老人、孕婦和嬰兒),其對自然感染和疫苗的效用都不理想,早期3天內使用抗病毒藥或特定高價抗體就很關鍵。」楊崑德表示。

施信如則進一步提出政府應備妥可用以治療幼兒的單株抗體藥物。她解釋,血漿血清抗體治療在十幾年前爆發SARS疫情時曾採用過,但要考慮血液中可能有些成分不相容,有安全性的問題,雖然可以透過一些程序純化血漿中的血清,確保血漿沒有其他干擾物或病原體污染,但必須重新建立一套流程,而同樣是抗體治療,現在的技術已經可以直接使用單株抗體藥物,純化度、安全性高,且快速易取得。

她表示,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國際間已研發出多款單株抗體藥物,經過三期臨床試驗並取得緊急使用授權,只是面對Omicron變異株,現在常用的單株抗體效果稍微削減,不過仍有1、2款單株抗體藥物可用於Omicron,「就看台灣有沒有引進、存貨夠不夠,這才是重點。」

楊崑德補充,單株抗體雖然高效價,但也容易被突破,替代方案就是採用相同新冠病毒變異株型別的高抗體效價恢復期血漿。已有許多文獻報告,當急性感染中的病患因為不適合使用藥物或是單株抗體已被突破,可在3天內單獨使用或是併用同病毒型別的高抗體效價恢復期血漿。美國也授權免疫低下者使用高效價恢復期血漿,並特別建議是取自打過疫苗又被突破感染者恢復後10天的捐血。

延伸閱讀:

4原因可能造成染疫後腦病變 專家估兒童及未成年死亡數將飆破300

確診居隔7天夠嗎?隔離期滿快篩陽可出門?專家4點建議

5歲以下幼兒何時打疫苗?該打哪一種?醫曝這樣打最有防護力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