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患生理數據一錶在手!看雲端技術如何讓台灣智慧醫療更精準、更有感?

向來保守的醫療體系要推動數位轉型,並不容易。今年7月衛福部一紙法令,新版「醫療機構電子病歷製作及管理辦法」正式公告後,有了重大轉變,代表醫院的電子病歷資訊系統,將可委託雲端業者代管。

旗下擁有敏盛綜合醫院、躍獅連鎖藥局、哈佛健診等通路的敏盛集團,看到法規鬆綁,便攜手華碩旗下子公司台灣智慧雲端服務(簡稱台智雲)展開上雲作業,布局精準健康商機。

試想一個情境,「如果你是敏盛醫院的病患,曾到躍獅藥局領藥、哈佛做健檢,當醫生在看診時,可否順帶看健檢報告的指數,做診斷評估?」盛弘醫藥數位轉型中心副總經理何偉光提出。

甚至是遠距醫療服務,未來串連智慧穿戴、數位診療設備,醫師在遠端就可以取得量測的資訊做診斷。這些醫療照護藍圖,都脫離不了雲端服務。

盛弘醫藥數位轉型中心副總經理何偉光 圖/蔡仁譯攝影
盛弘醫藥數位轉型中心副總經理何偉光 圖/蔡仁譯攝影

省很大、工程也大,先從最接地氣藥局出手

在法規未開放電子病歷上雲前,醫療資料都放在自建的機房,醫院除了砸錢採購硬體,還得有專業的資訊人員做維運。因此資料上雲對醫院來說,首先是減輕成本。

敏盛集團的醫療事業龐大,在進行資料上雲的作業,優先順序先從離民眾最近、消費頻率較高的躍獅連鎖藥局(全台共100家)開始,接著是預計明年2月開幕的桃園敏盛智慧醫療城(簡稱智醫城),以及3家敏盛綜合醫院。

哪些資料需要上雲?會從使用頻率來考量,優先像是病歷、藥歷及腸胃鏡、X光片等影像資料。 何偉光指出,預計明年躍獅藥局、智醫城的資料完成上雲,敏盛綜合醫院由於資料量較大,預計3年內完成。

醫院和金融機構都屬於受到政府管制的行業,業者的實體雲端機房都需要設在台灣,包含存取控制的資安要求、機房控管認證都需要合規。因此敏盛集團選擇與台智雲合作,台智雲為華碩集團與國研院國網中心合作建置,提供雲端服務,更重要的是,其機房落地在台灣,符合法規要求。由於病歷屬於高機敏性資料,在資料運用上,台智雲聯手資安公司宇鼐科技布建零信任(Zero Trust)平台,確保病患的資料不被竊取、濫用。

拚歸戶生理數據結合App,看診一點通

當資料上雲後,敏盛希望打造出更有感的醫療服務。 第一、蒐集個人生理數據。 目前躍獅藥局,透過販售自家醫電數位轉型公司的智慧手錶,搭配自行開發的「數體健App」,平時蒐集心率、血壓、血氧等生理數據,並串接外部的量測數據,如骨密度、黃斑部病變,這些在躍獅藥局都可做檢測。

智慧手錶進行心電圖(ECG) 圖/蔡仁譯攝影
智慧手錶進行心電圖(ECG) 圖/蔡仁譯攝影

未來到敏盛醫院就診時,這些數據資料將提供醫師作為輔助診斷,透過零信任的機制,患者可以授權給醫師10到30分鐘察看數據,「以往個人的健康數據散落各地,未來我們希望把個人的生理數據歸戶。」何偉光說。

第二、上雲後病歷、數據可交換使用。 藉此省下重複檢查的流程,降低健保浪費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未來電子病歷交換,必須符合「國際醫療資料交換標準FHIR(Fast Healthcare Interoperability Resources)」規範,應用在醫院轉診、保險理賠、智慧穿戴裝置等等資料交換的需求,「唯有醫療產業上雲,資料才能夠活化,未來醫療與健康資料的使用者,不只是醫院,變成一個精準健康生態圈的概念。」台智雲營運長李立國說。

第三、推動遠距醫療。 現在醫師問診是用聽診器,未來的醫療設備是放在家裡,提高偏鄉、行動不便、慢性病患者的就診便利性。例如偏鄉衛生所只有一名醫師,難以十項全能,透過遠距會診的機制,把患者的資料傳送到總院,提供不同科別的醫師做診斷。

3 年 3 階段上雲 圖/數位時代製作
3 年 3 階段上雲 圖/數位時代製作

當未來醫療機構都上雲後,醫院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對醫療資源較豐富的醫學中心來說,仍以解決困難的急難重症與醫學研究為核心;隸屬於區域醫院的敏盛,更看重精準健康的發展性。

這也是為什麼敏盛集團上雲的順序,從藥局到醫院,畢竟藥局跟一般民眾的健康關聯度最高,同時需要「照顧健康」的民眾,遠比解決疑難重症者更多。

責任編輯:傅珮晴、謝宗穎

更多報導
什麼是雲端「微服務」?國泰金祭身分驗證切割術拚最多網站客流量
混搭區塊鏈、AI幫盯存貨!華碩磨劍14年「軟硬通吃」擴張雲端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