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的有尊嚴?預立醫療照護諮商,提早為未來的自己做決定!

【華人健康網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不想病的沒有尊嚴、自主權?《病人自主權利法》自今108年1月6日起正式上路。民眾只要提早預立簽署,即可表達自己未來若在特定的條件下,遭遇需接受維持生命治療,與人工流體餵養情境時的意願與否。讓民眾能充分享有知情、選擇與決定的自主權利!

不想病的沒有尊嚴、自主權?《病人自主權利法》自今108年1月6日起正式上路,民眾可望提前決定自己未來的治療方式。(圖片僅為示意,非實際當事人)
不想病的沒有尊嚴、自主權?《病人自主權利法》自今108年1月6日起正式上路,民眾可望提前決定自己未來的治療方式。(圖片僅為示意,非實際當事人)

想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需二親等內家屬同行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社會工作室楊君宜主任表示,《病人自主權利法》主要目的,是提供民眾能事先表達。未來若在特定條件下,遭遇需面對維持生命治療,以及人工流體餵養醫療照護時,是否有接受治療的意願。

如果民眾想要完成意願的表達,首先要邀請二親等內家屬同行,由專業醫療團隊提供諮商。在透過充分的討論及見證人簽署,或公證的程序後,由醫院將資料上傳至衛生福利部資訊平台,方可於申請人健保卡上註記相關意願。

母女共同簽署 希望未來自己不要走親人走過的路

曾經照顧罹患失智症的阿嬤超過10年的謝小姐,分享自己的個人經驗,她提到自己在照顧阿嬤的過程當中,阿嬤曾多次因置入鼻胃管不舒適而動手拔除鼻胃管。直到全家人在與阿嬤溝通過後,才決定尊重阿嬤的意見,以手工餵食的方式,讓阿嬤由口進食攝取食物。

另外,她也分享到已逝的父親於住院期間,雖然意識清楚的表達出自己的醫療意願是選擇氣切與積極治療,但人生最後歷程,卻在痛苦的掙扎與約束下,在病床中渡過。這些經驗都讓她和媽媽當下,就下定決心未來自己不要走這一遭,而早早簽署預立安寧緩和意願書。

所以,謝小姐今年在媒體上得知《病人自主權利法》正式上路,再加上媽媽被確診罹患輕度失智症。其便決定,要趁著媽媽還可清楚表達自己的醫療意願時,帶媽媽來簽署。而在市聯醫和平婦幼院區安排,藉由擬真的圖卡協助,進行預立醫療照顧諮商下,謝小姐也與媽媽同時完成預立醫療決定的簽署。

民眾可透過門診預約、住院期間安排諮商,或申請在宅諮商的方式,完成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圖片僅為示意,非實際當事人)
民眾可透過門診預約、住院期間安排諮商,或申請在宅諮商的方式,完成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圖片僅為示意,非實際當事人)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統計:7成意願人為女性,50至79歲逾72%

楊君宜主任指出,從1月6日開放起,截至3月17日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已有逾330位民眾透過門診預約、住院期間安排諮商,或申請在宅諮商的方式,完成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其中將近7成為女性意願人;50至79歲之意願人逾72%,其中又以60至69歲為最大宗。

依實務經驗分析,有此結果的原因,多與因此一年齡層和女性角色在家庭中,多同時肩負照顧長輩和下一代的責任,更能感受到預先思考未來照顧計畫的重要性有關。至於諮商動機部分,則和期待尊嚴善終、預作生命安排為最主要,其次為不希望家人承擔決定責任及不想拖累家人。

而在醫療照顧意願與決定上,有將近75%的意願人支持在符合末期病人、不可逆轉昏迷、永久性植物人、極重度失智及其他政府公告疾病等5種特定條件下,選擇「不希望接受維持生命治療」及「不希望接受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顯示醫療意願的表達,以及期待尊嚴善終的觀念已逐漸被民眾所接受。

楊君宜主任提到,若民眾有預立需求,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於中興、仁愛、和平婦幼、忠孝、陽明、林中昆及松德7院區均設有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同時,以各院區社會工作課為諮詢及預約窗口,提供有意願的民眾提前預約,並針對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等弱勢民眾,提供諮商費用優免服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