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邪最愛積聚在膝蓋!舒緩腫脹痠痛就靠五個穴位


【康涵菁中醫師(翰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每當下雨濕氣重或氣溫下降,以及颱風要來前,膝蓋的關節就像氣象台一樣開始發出警訊,嚴重時就會關節炎發作讓膝蓋痛的受不了,這是因為當氣溫下降會使血管收縮,導致膝蓋周圍的血液循環變差,而關節組織如果長期暴露於濕冷的狀態,就會產生發炎反應。

中醫認為風寒濕等病邪最容易在膝蓋關節處聚集,所以就會造成膝關節疼痛。

膝關節的構造十分複雜,由股骨、脛骨、腓骨、髕骨構成膝關節的主體,覆蓋在骨頭上的軟骨以及在骨頭之間以及周圍的滑液囊也為膝關節所承受的壓力提供良好的緩衝。

最外側則有韌帶、肌肉與脂肪層包覆,提供膝關節活動的動力以及緩衝保護,當中間的滑液囊缺乏緩衝導致骨頭之間不斷摩擦,這時退化就開始產生了。過重的體重與循環不佳常常是導致膝蓋提前退化的元凶,臨床上氣血虛弱和氣滯血瘀等循環不良的體質,常會加重疼痛的程度及發生機率。

「氣」與「血」之間關係密切,「氣」可以幫助推動血液,讓血行更加順暢;而當「血」充足能滋養身體時,氣也才能好好發揮功能,因此「氣血」是相輔相成、並存共生的。

中醫有句名言:「氣血通則不痛,痛則不通」,而中醫的針灸就是在處理「經絡」上的阻礙,以及緊繃的筋膜,當膝關節疼痛發生時,針刺同一條經絡,距離患部較遠的穴道也會有「遠距治療」的效果,所以針手肘的曲池可以有效的緩解膝蓋痛。

當運動或碰撞導致膝蓋受傷,這時患部發炎,通常有「懼按、拒按」的傾向,因此不適合直接按摩患處穴道,這時中醫就會選擇遠距但同樣有療效的穴道來治療,如頭皮針,耳針,對於膝關節的消腫也有非常快速的治療效果,並會建議患者避免一直過度按壓或按摩患部,以免加重發炎的症狀。

哪些穴道是緩解膝關節疼痛的良藥?下一頁中醫告分享針灸或保養可選用的關鍵穴位


針灸對於膝關節疼痛的緩解扮演著很重要的腳色,如陰陵泉具有改善膝蓋內側副韌帶緊繃的效果,八會穴中筋會陽陵泉,可改善筋膜緊繃,三陰交、太溪、可補益肝腎氣、強壯筋骨,足三里具有補氣的功能。

因為疼痛時容易誘發膝關節周圍的肌肉緊繃,加重疼痛以及不利於行走,也可以加強膝關節附近的穴位如血海、梁丘、風市、伏兔、膝關、膝陽關等穴位具有放鬆肌肉、強化周邊肌肉協調的功能。整體來說針灸對於緩解關節腫脹疼痛、加強周圍肌力、驅除外邪、補益正氣具有一定功效。民眾如果要按壓,在慢性疼痛時也可選用以下穴道。

5穴道緩解關節腫脹疼痛

委中穴

  • 位置:在膝蓋後側,膝後橫紋的中點。

  • 功效:委中穴位於膝後膕肌周圍,膕肌因為膝蓋常彎曲,膕肌會緊繃僵硬,按壓委中可以放鬆膕肌。

犢鼻穴

  • 位置:於髕骨與髕韌帶外側凹陷處,屬足陽明胃經穴位,又名外膝眼穴。

  • 功效:該穴具有通經活絡、疏風散寒、理氣消腫、滑利關節和止痛的作用,主治膝痛、下肢麻痺、屈伸不利、腳氣。對膝關節疼痛、屈伸不利有奇效。現多用於下肢癱瘓、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疾患等。

膝眼穴

  • 位置:膝蓋髕骨下方兩側凹陷處,因為形狀如眼窩,故稱之為膝眼。

  • 功效:犢鼻膝眼可以放鬆膝關節筋膜,防止早上起床膝蓋僵硬不適的症狀。

陽陵泉穴

  • 位置:在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膝下約三指(兩寸)寬處。

  • 功效:是足少陽膽經所入為合的合穴,為筋之會穴,筋氣會聚之處,具有活血通絡、疏調經脈的作用。按摩陽陵泉穴可祛除局部寒邪,疏通經絡,治療膝關節炎及周圍軟組織疾病、腰痛、膝關節疼痛、足麻痺、下肢癱瘓等。

足三里穴

  • 位置:於外膝眼下(膝蓋下凹陷處),約4橫指距離。

  • 功效:是一個能防治多種疾病、強身健體的重要穴位,可調節身體免疫力、增強身體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足三里穴位於膝關節附近,對膝關節疾病也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作者簡介:康涵菁中醫師,現任翰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經歷包括中國醫藥大學後中醫學系、璽玉中醫診所主治醫師、三軍總醫院見習醫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實習醫師、韓國慶熙大學韓醫學系研習。 翰鳴堂中醫診所臉書粉絲專頁


原文引自:中醫:膝痛是風寒濕積聚膝關節!5穴位放鬆筋膜、活絡氣血改善膝痛!

延伸閱讀:


>>立即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週週抽​【健康好禮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