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困擾 肛門狹窄處處不方便...

痔瘡是國人常見的疾病,當影響生活時,可透過各式手術來治療,而依據手術的位置、範圍,都可能引發肛門狹窄後遺症。一位75歲的杜先生,多次使用橡皮筋結紮術治療,肛門括約肌產生疤痕、攣縮,導致嚴重狹窄。醫師先用手術放鬆括約肌,再加上肛門皮瓣整形,讓杜先生恢復正常排便功能。

75歲的杜先生,從當兵開始就有痔瘡問題,曾多次接受治療;沒想到近幾年卻出現排便不順,必須靠藥物才能解決。

患者 杜先生:「跑廁所,又來了,再排便,上了差不多十幾次,痛,我也不曉得什麼肛門裂開,最後四顆(瀉藥)吃下去,排出來了。」

多次痔瘡治療後,肛門出現疤痕,影響括約肌功能,造成狹窄,這時患者排便需要更用力,因此反覆出現缸裂,肛門長期受傷,又加重狹窄問題。

台北慈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 蕭光宏:「1.5%到3.8%在肛門痔瘡手術,術後造成的狹窄,這狹窄有些程度上的差異,像他是已經非常嚴重了,連小指頭大概都進不去。」

這時需透過手術來解決,傳統肛門皮瓣整形手術,因皮瓣取的形狀、大小,傷口容易因自然張力再次裂開,醫師改良皮瓣切割形狀,降低張力,減少傷口裂開風險。

台北慈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 蕭光宏:「照傳統教科書上的皮瓣做,一半以上外面的傷口都癒合不好,在很短的距離,要把傷口把它縫起來,它張力會非常大,很容易直接(裂)開掉,把距離拉長一點,讓傷口變得比較細,張力可以均勻分攤。」

術後,杜先生不需要靠藥物就能正常排便。肛門狹窄,多會出現排便困難、疼痛、出血、糞便形狀改變等症狀,出現類似問題,要盡早就醫檢查。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鋒面通過水氣減 迎風面有短暫雨
德運號掰掰!緬甸船員安然返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