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多因氣血不暢不通、不榮則痛

臺中榮民總醫院周書慧醫師表示:痛經常見原因包括情緒緊張、壓力造成氣滯血瘀,月經排出困難;或是體質虛寒、飲食生冷,造成子宮寒冷,經血凝滯不流暢;或是氣血虛弱,經血無力流出;或是體內鬱熱,阻滯氣血所致。 周書慧醫師舉二十六歲楊小姐為例指出,患者自初經開始,在經前一周起即感到下腹痛及乳房脹,症狀持續至經期的一、二天,西醫檢查無器質性問題,吃止痛藥也無效,轉往至台中榮總中醫門診診察,發現因壓力大而有月經延遲的現象,且因天氣熱喜歡冷飲,月經伴隨有血塊,此為肝氣鬱滯和飲食寒涼所致。 經服用疏肝理氣和溫經散寒的中藥一周後,回診時開心的表示痛經的症狀改善許多,往後的幾個月,就算工作繁忙,也一定會在月經前來傳統醫學科門診報到。 周書慧醫師表示,痛經是婦女常見疾病之一,根據文獻記載,有超過一半的育齡婦女都曾有過痛經的經驗,嚴重者可能伴有噁心、嘔吐、冒虛汗等症狀,影響日常生活。但是中西醫對於經痛的治療卻是南轅北轍相差甚遠,中醫根據疼痛的部位、時間、性質及經血的型態來辨別疼痛的原因,主要尊崇「不通則痛」、「不榮則痛」的理論,認為痛經多因氣血運行不暢所致,因此中醫治經痛主要是在創造自體循環,才能標本兼治。 另一名十六歲張姓少女,自初經起即有痛經及月經量大的困擾,常常要十幾天月經才會乾淨,影響心情,體力也變得很差,影響讀書和休閒活動;西醫檢查無器質性問題但有貧血,媽媽感到很擔心於是帶她來看中醫。 周醫師診察後發現她面色及唇色晃白、手掌和指甲沒有血色,說話也沒力氣,且脈象沈弱,判斷是氣血虛弱,給予補氣養血藥治療一個月後,痛經減輕了,月經也七天就乾淨了。 周書慧醫師表示,中醫治療會依據每位病人的體質和疾病特性開立不同的中藥,常以疏肝解鬱(如柴胡、香附)、溫經通絡(如艾葉、肉桂)、益氣養血(如白朮、白芍)、清熱涼血化瘀(如牡丹皮、赤芍)等方式來調經止痛。此外,也可在經前或經期藉由針灸治療緩解痛經,常用穴位如太衝、三陰交、關元等。 周醫師提醒有痛經的患者,平時應少食寒涼冰品和辛辣油膩食物,尤其是經前和月經期間;還要舒壓力、放鬆心情;作息應正常,有適度的運動,但行經期間應避免劇烈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