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的晶圓島》「漲」字當頭,準備好跟台積電當鄰居了嗎?

文/吳中傑、林洧楨

你家隔壁將是晶圓廠?

是機會,還是考驗的開始?這片過去曾是高雄五輕的土地,正如火如荼整治污染中。原先預估約17年的時程,大幅縮短至不到3年,要讓新主人台積電早日進駐。(攝影者/楊文財)
是機會,還是考驗的開始?這片過去曾是高雄五輕的土地,正如火如荼整治污染中。原先預估約17年的時程,大幅縮短至不到3年,要讓新主人台積電早日進駐。(攝影者/楊文財)

台灣,正在成為一座晶圓島。

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日前證實,將至高雄楠梓設廠。未來,北至桃園龍潭、南到高雄楠梓,都將有該公司身影。半導體供應鏈甚至傳出,台積電已到過宜蘭,勘查是否有適合未來設廠的地點。

不只台積電。在美中貿易戰、全球晶片荒、5G與電動車等新科技推升晶片需求下,近年,從美商到台商,各大半導體廠也在台加碼擴廠。未來幾年,全台將有9縣市、逾1600萬人、相當於7成人口居住的地方都有半導體廠。

準備當晶圓廠鄰居了嗎?這位新鄰居又會帶來什麼效應?本刊團隊南北追蹤、遍訪各領域專家,完整剖析台灣轉型之路的機會與代價。

走進高雄市楠梓區玉屏里,俗稱的後勁地區,自31年前中油五輕在這建廠後,這裡的時間就彷彿走得比別人慢。

五輕遷廠前,這裡雨天會滴黑油,低氣壓時空氣中會飄著瓦斯味⋯有選擇的年輕人多搬到其他區域。但最近幾個月,台積電投資楠梓的消息傳出,撥快了這地方的時鐘。

當台積電的鄰居,先迎來一個關鍵字:漲。「不得了,土地、房子要大漲價了,」曾任5屆高雄市議員、今年67歲的「反五輕運動」後期要角黃石龍細數新鄰居的魔力。

過去,這裡緊鄰28米寬大馬路的三角窗店面,1坪只能開價7萬,賤賣,還不一定有市。但現在,因為中油遷廠、台積電投資,鄰近地區1坪土地已開價到30萬。

「3年後,你再來楠梓,一定會大改變!」黃石龍笑著。

其實不用等到3年,高雄房市早已因此投資案催化,天翻地覆。

過去,楠梓房價一直是高雄相對落後的地區。耕耘該區20年的大家房屋楠梓加盟店店東張鳳如觀察,近兩年,台積宣布投資的消息確定後,更讓楠梓補漲「一次到位」,「有些新建案從最早一坪18、19萬,跳到25萬,是成交價,不是開價哦。」

投資案帶動的瘋漲,更已一路向南,蔓延到市中心與南高雄。

高雄在地建商欣巴巴董事長黃炯輝大膽預言,當未來有更多高薪人口進駐,高雄市中心房價會從現在普遍2字頭,上漲到4字頭,「我不認為高雄的潛力、底蘊,會比三重、板橋跟新莊還差。」

一群人正要翻身,但,另一群人卻開始被房價壓得不敢做夢。

一位今年33歲、不願具名的高雄醫師透露,跟他同年齡層的交友圈,許多人薪資還沒被台積電投資案帶動、甚至可能不會被帶動,卻已買不起房。「像我們醫療業薪資不可能跟著動,實際上是貶值的,」他表示。

這座重工業之城,未來人們的薪資、就業,究竟有沒有可能跟房市一樣,被台積電翻轉?我們走進同樣期盼高雄「轉骨」的校園,尋找答案。

「台積電來之前,台中跟高雄比,我一定選台中,但現在,留下來變成一個選項,」就讀高雄科技大學機電工程所碩一的林弘國表示。而像他這樣的學生,在這座城市並非少數。

過去的高雄,是一座留不住年輕人的城。

推著年輕人出去的,是高雄相對低的薪資。不論是勞動部的家戶所得調查、或104人力銀行的月薪中位數調查,高雄在6都中都位列後段班。

如今,台積電來了,帶來全體員工年薪高於百萬、碩士畢業工程師年薪高於180萬的高薪工作。雖然好幾位學生透露,以工作生活平衡考量,該公司未必是第一選擇,但至少,留在高雄,成為可能。

如今,高雄盼能藉由引進台積電及穩懋、華邦等晶圓廠,帶動半導體產業供應鏈在高雄扎根,並讓在地的石化工業升級,研發半導體先進材料。高雄市經發局長廖泰翔說,「以前高鐵到高雄,就是煙囪,以後高雄的門面,會被台積電取代。」

但,一個完整的半導體產業生態系,真如此容易被複製嗎?

中山大學電機系教授、產發中心主任林根煌分析,以半導體設備和材料供應商而言,因既存的南科已有台積電、聯電等大客戶,未來在高雄路竹、楠梓等新聚落又會有更多晶圓廠,將讓供應商有誘因在高雄增設製造、甚至研發據點。

而對IC設計業者而言,高雄人才穩定,他透露目前已有台灣前5大IC設計業者正在接洽,可能至高雄設分公司。希望未來,高雄能成為半導體產業繼新竹以後的第2核心。

「高雄人等這樣一個機會很久了。」從出生、念大學到回國當教授,幾十年來都在高雄的林根煌表示。

雖然,台積電進駐,可能帶來萬物齊漲,一座城市有大量高薪人口移入,往往連動的是物價、房價上漲,讓其他非高薪產業的人感受到壓力。廖泰翔坦言,當城市的產業結構開始翻轉,確實會有「沒搭上車的人」,但也要先有這些高薪人口,才可能撐起一座城市中高品質、高單價的餐飲、住宿等服務業,讓漣漪從科技業擴散出去。

一座城,往往牽連的是整座島。當舉國大力發展半導體產業,未來衍生出的人才與資源排擠議題,能有共存共榮的解方嗎?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1776期。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商業周刊文章
一則商業題:盜走可口可樂配方,就能打敗可口可樂嗎?
為什麼7-Eleven一條路開兩家,也不怕賠錢?看2個省成本、還能搶佔市場的經營策略
做對的事,比大把鈔票重要!為了彭帥,WTA可能付出多少代價?
30到45歲的美國人最抗拒回辦公室!世代間差異,體現在哪?
13億大合約,卻寫錯客戶名字⋯不開罵的老闆,教會了我一件事

今日推薦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