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王年死2500人…9成患者「一年就喪命」!醫示警:「7種人」最危險

記者陳彥鈞/綜合報導

胰臟癌素有「癌王」稱號,近來有不少名人都因胰臟癌而病逝,例如前駐泰國代表李應元、新北市議員唐慧琳和日本知名作家山本文緒等人。台南市立安南醫院醫療副院長、腸胃科醫師許秉毅就提醒,胰臟癌的高危險群有7類人,包括高齡、酗酒、有家族史等族群。

腸胃科醫師許秉毅提醒,胰臟癌的高危險群有7類人,包括高齡、酗酒、有家族史等族群。(示意圖/pixabay免費圖庫)
腸胃科醫師許秉毅提醒,胰臟癌的高危險群有7類人,包括高齡、酗酒、有家族史等族群。(示意圖/pixabay免費圖庫)

許秉毅醫師在臉書粉專「吃病」貼文指出,依據衛福部2019年的統計,台灣每一年約有2500位國民因此一癌症而過世,胰臟癌也在2019年一舉超越胃癌,成為國人10大癌症死因中的第7名。

貼文寫道,胰臟癌之所以令人聞之色變,主要是因為它早期症狀不明顯,而且由於它隱身在胃的後方,不容易用超音波做完整的檢查,因此,發現時大多已大於3公分,無法開刀治療了。研究顯示,高達85%的胰臟癌在初次診斷時,就已經無法開刀,而9成的患者會在一年內死亡。

許秉毅表示,胰臟癌的高危險群包括7種人,分別是高齡(平均胰臟癌診斷年齡是71歲,2/3患者在65歲以上,絕大部份患者超過45歲)、新診斷糖尿病(1%~3%有胰臟癌)、酗酒、三酸甘油脂(大於500毫克/百毫升)、胰臟囊腫、家族史(2位或以上家庭人員)、致癌基因突變(BRCA1、BRCA2基因突變,容易產生乳癌、卵巢癌、胰臟癌)等族群。

許秉毅醫師也提出「怎樣篩檢出早期胰臟癌」的方法,在臨床上,篩檢出小於2公分的胰臟癌才比較有意義,因為小於2公分的胰臟癌有8成以上是可以手術治療的。

他的兩項篩檢策略是,每年作一次腹部超音波、胰臟癌指標(CA19-9)、胰臟發炎指標(澱粉酶),若發現異常,就做進一步檢查;三年作一次腹部磁振造影檢查,磁振造影檢查是可較準確檢測出小胰臟癌的工具,其優點包括準確,無輻射線,但費用較昂貴(自費檢測一次約11000元)。

【更多中天快點TV報導】
李應元胰臟癌逝…多次牴觸政府「偷渡逃竄被捕」 不忘自嘲:比陳進興逃亡還久!
胃痛半年以為沒事…檢查發現竟是「胰臟癌末期」!醫師曝「1妙招」:要小心這2部位疼痛
遠離「癌王」別讓胰臟過勞! 營養師籲這三個習慣「母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