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免疫給付條件嚴苛 病友與專家共同籲與國際接軌

免疫合併治療可近性政策座談(由左至右:台灣年輕病友協會 劉桓睿副理事長、健保署 蔡淑鈴副署長、共擬會專家 游懿群主任、台大臨床副教授暨藥品審議專家 柯博升)。
免疫合併治療可近性政策座談(由左至右:台灣年輕病友協會 劉桓睿副理事長、健保署 蔡淑鈴副署長、共擬會專家 游懿群主任、台大臨床副教授暨藥品審議專家 柯博升)。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於17日下午在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舉辦「2023癌症免疫論壇」,從醫療現況和病友需求,與專家探討癌症免疫治療對病友的重要性。立法委員王婉諭呼籲:健保要重視癌友家庭的需求,癌症免疫治療需要政策支持,在癌症新藥基金的推動上希望可以加速,政府應盡最大努力協助民眾接受治療的保障。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表示,癌症治療有83萬人,占整體醫療費用的六分之一。健保很積極在照顧癌友的需求,為提升癌友新藥可近性,健保暫時性支付制也在積極進行中;病團積極倡議的癌症新藥基金,健保署也在努力研議政策的可行性,今年相關癌症藥品的審議也在持續加速中,希望預算到位就可即時提供新藥給付。

會中協會分享病友對IO的治療需求與期待,並邀請使用過傳統治療和免疫療法的頭頸癌病友夏先生現身分享抗癌歷程。並邀請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主治醫師吳教恩、臺大癌醫中心分院陳健弘副院長,以及臺大醫院梁逸歆主治醫師,分別針對肺鱗癌、晚期肝癌與上消化道癌的疾病現況與免疫治療的療效進行分享。會中也邀請到健保署蔡淑鈴副署長、共擬會專家游懿群主任、柯博升醫師與立法委員王婉諭一同參與,討論免疫政策。

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醫師吳教恩。
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醫師吳教恩。

頭頸癌病友夏先生分享自身抗癌歷程,45歲罹癌開始初期接受傳統治療時副作用強烈,白血球下降、噁心嘔吐、體重急速下降,折磨他的身心靈,病情亦不見好轉,更一度住進安寧病房,醫師宣判他只剩不到幾個月的性命。家屬在心痛之餘仍不放棄尋找各個可能的機會,後轉到台北榮總自費接受免疫治療。沒想到奇蹟出現,第二次治療後便擺脫以醫院為家的情形,甚至逐漸恢復生活能力不需要陪護,而且幾乎沒有副作用,直到癌細胞消失。夏先生表示,當時候如果一發現就更早使用免疫治療,或許會更好,他期盼健保能放寬給付免疫治療,不要讓其他癌友可能因無力負擔免疫治療而失去疾病改善的機會。

頭頸癌病友夏先生。
頭頸癌病友夏先生。
頭頸癌病友夏先生。
頭頸癌病友夏先生。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針對癌症治療,指出台灣相較國際免疫的支出在癌藥支出的占比低,認為台灣應增加對免疫治療的投資。根據協會調查,有近8成癌友因罹癌被迫離開職場,其中近7成有經濟壓力,急需返回職場。相對副作用較輕的免疫治療不只能維持治療期間的生活品質,更能幫助他們更迅速的回歸職場,繼續支撐家庭。治療後有42.2%的病友不易找到可以重返職場的工作,特別是年輕癌友罹癌後在抗癌上有近八成五最在意治療是否有健保給付。

劉桓睿表示,台灣在免疫藥品的給付在總體癌症治療上僅佔3.8%左右,健保體制相近的韓國卻有12.6%,而澳洲更是來到35%,可見的倍數落差。並且呼籲應讓癌友在最適當的時間使用最佳醫療方案,現行需求經過傳統療法失敗,才能來到最後線的免疫療法。希望讓癌友們可以不需要為了使用到免疫療法,而抱著期待傳統療法失敗的矛盾心情經歷傳統療法的煎熬。在新藥的給付財源,建議可以從過專利藥品和3B大類的藥價調整,將老藥節省的藥費用來支持新藥加速給付,提升健保醫療品質,讓醫師和病友都能有更多疾病治療的選擇和抗癌的武器,也能達到陳建仁院長曾經提出25年內降低50%癌症死亡率的癌症登月目標。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

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主治醫師吳教恩以沒有基因突變的NSCLC,PDL-1表現量低的晚期肺癌患者僅有化療可用,又以肺鱗癌的預後最差。在臨床治療現場經常有些醫療選擇健保不給付,對病友家屬而言恐因經濟負擔無法使用。如果能從資源分配端進行調整,或許有機會提供新藥給病人使用。吳教恩表示,肺鱗癌是肺癌中的癌王,難早期發現且藥物選擇較少,國際上的肺鱗癌治療指引都已將免疫合併療法放在一線。但國內健保給付仍以免疫治療單用為主,且必須為不適合使用化療者才適用,現行制度和國際治療趨勢有落差,呼籲國內的肺鱗癌治療應儘快跟上國際指引。

臺大癌醫中心分院陳健弘副院長表示,肝癌發生率第四、死亡率第二。研究指出,華人接受免疫合併療法的晚期肝癌患者,中位數整體存活期達24個月,是標靶治療患者11.4個月的將近兩倍,且使用免疫合併療法的肝癌患者的整體存活率增加一倍,疾病無惡化存活期更長。他指出台灣在早中期肝癌治療優於大部分國家因為是非藥物治療,多以電燒和手術為主,但是在晚期肝癌治療是以藥物治療為主,卻遠遠落後國際。陳健弘提出健保給付應有解套方案,台灣的健保是全有或全無,而以韓國保險制度為例,部分藥品在給付上則是部分自費,對新藥給付和珍惜醫療資源的推廣上都有助益。

臺大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陳健弘。
臺大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陳健弘。

臺大醫院梁逸歆主治醫師分享免疫治療對上消化道癌癌友的重要性,在許多其他癌症治療中免疫療法是其中之一的選項。然而以壯年好發的食道癌或是體力惡化迅速的胃癌,晚期的給付非常稀缺。上消化道癌死亡率居高不下,胃癌晚期五年存活率4.5%比起韓國9.2%低,甚至低於日本十年存活率4.9%;食道癌四期五年存活率3.4%、日本22.3%、韓國16.6%,理由是因為台灣健保藥品給付在胃癌與食道癌落後很多國家,在亞太區給付品項最少,甚至連化學治療都不給付。從十大癌別的藥費支出中可得知,胃癌和食道癌的病患能使用的醫療資源在十大癌種中敬陪末座,梁逸歆呼籲健保應加速放寬胃癌、食道癌免疫治療,提供更多病友更多有幫助的抗癌選擇。

臺大醫院主治醫師梁逸歆。
臺大醫院主治醫師梁逸歆。

蔡淑鈴副署長表示108年起至今約有六千多人使用免疫療法,健保現階段每年大約15-16億的預算,前天通過第一個免疫合併療法用在晚期肝癌,仍有許多適應症在等待免疫合併療法健保給付。健保署在新藥的給付上也提出暫時支付制,同時癌症新藥基金制度的推動,都將有助提高更多新藥的可近性。健保署正在努力爭取明年預算,針對胃癌、食道癌目前免疫藥品也在等待審查中,健保針對藥價改革目前也開始進行社會溝通,針對病團提出的老藥的藥價調整支持新藥給付,也是健保署目前正在努力的方向。針對健保部分負擔的討論,涉及健保法修法,需考量兼顧病友在經濟端實際負擔的能力。

蔡淑鈴表示,未來考量新藥申請藥證的時期就可以開始啟動健保給付審查HTA,這樣取得藥證以後可以加快給付的速度,目標縮短四個月的等待期。健保透過議價提高更多新藥給付的機會和時效,希望未來廠商也可以提早啟動健保給付申請的相關流程。現階段會以藥價改革和癌症新藥基金(CDF)為優先目標任務,不論修法與否,未來如何讓癌症新藥基金財源永續也是很關鍵的問題。並呼籲社會能夠共同努力從預防和積極篩檢,讓大家可以更多的在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共擬會的病團代表游懿群表示,從病友端來說晚期癌友都是在跟老天爭取時間,越早給付、越快使用應當是多數的心願。台大臨床副教授暨藥品審議專家柯博升提到,在藥品審查中有多面向的討論,針對不同的疾病別會有不同的需求,行政流程尚無法再更快,但整個審議流程花最多時間的部分是藥價討論。

劉桓睿最後表示,十大死亡第二名的肝癌有機會使用免疫療法。那死亡排行第一名的肺癌,以及用藥選擇稀缺的胃癌、食道癌等癌別,也要請健保署加速免疫新藥給付,希望健保署也能重視。未來台灣年輕病友協會也將持續關注癌症免疫治療的給付進度,積極為癌友爭取更多的一線生機!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舉辦2023癌症免疫治療論壇(由左至右:台灣年輕病友協會 潘怡伶理事長、台灣年輕病友協會 陳渃晴秘書長、台灣年輕病友協會 劉桓睿副理事長、 台大臨床副教授暨藥品審議專家 柯博升、時代力量 王婉諭立委、健保署 蔡淑鈴副署長、共擬會專家 游懿群主任、 臺大癌醫中心分院 陳健弘副院長 、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 吳教恩醫師、頭頸癌病友 夏先生、臺大醫院 梁逸歆主治醫師、頭頸癌病友夏先生陪伴者 )。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舉辦2023癌症免疫治療論壇(由左至右:台灣年輕病友協會 潘怡伶理事長、台灣年輕病友協會 陳渃晴秘書長、台灣年輕病友協會 劉桓睿副理事長、 台大臨床副教授暨藥品審議專家 柯博升、時代力量 王婉諭立委、健保署 蔡淑鈴副署長、共擬會專家 游懿群主任、 臺大癌醫中心分院 陳健弘副院長 、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 吳教恩醫師、頭頸癌病友 夏先生、臺大醫院 梁逸歆主治醫師、頭頸癌病友夏先生陪伴者 )。

更多新聞推薦

高雄海洋派對 金曲天團「滅火器」樂團7/22接棒開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