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蟬聯10大死因榜首42年 年奪逾5.3萬條命 死亡時鐘快轉14秒

衛福部今天公布去年10大死因,死亡人數較前一年減少,主因是COVID-19死亡人數降低,從第三退至第六;癌症蟬聯首位42年,年奪逾5.3萬條命,死亡時鐘9分53秒,快轉14秒,死亡率前3名仍為肺癌、肝癌、大腸癌。

衛福部17日於衛生福利部舉辦112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記者會,衛福部統計處處長李秋嬿說明統計結果。(中央社)
衛福部17日於衛生福利部舉辦112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記者會,衛福部統計處處長李秋嬿說明統計結果。(中央社)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今天公布民國112年10大死因統計,112年死亡人數20萬5575人,雖台灣人口持續老化,但死亡人數仍較111年減少2863人,下降1.4%,主因是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死亡人數減少;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880.7人,下降1.5%。

112年10大死因分別為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COVID-19、高血壓性疾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第10位為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癌症及心臟疾病持續居前2名,COVID-19從第三位退至第六位,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恢復至疫情前排名。

衛福部統計處科長呂淑君說明,112年10大死因死亡人數合計15萬4181人,占總死亡人數75%,與111年相比死亡人數以肺炎增加16.6%、COVID-19減少38.9%最顯著。若就年齡別觀察,1至24歲死亡人口以事故傷害居死因首位,25歲以上則以癌症排名第一。

112年癌症死亡5萬3126人,占總死亡人數25.8%,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227.6人,較111年上升2.2%,8成7集中於55歲以上族群,死亡時鐘9分53秒,快轉14秒。10大癌症死因順位同111年,分別為肺癌、肝癌、大腸癌、乳癌、攝護腺癌、口腔癌、胰臟癌、胃癌、食道癌、卵巢癌。

國民健康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長期觀察,癌症標準化死亡率呈下降趨勢,112年較10年前減少16.4人,將持續推動子宮頸癌、乳癌、大腸癌、口腔癌及肺癌篩檢,112年癌症篩檢量共487萬人,篩檢陽追率88.9%,呼籲民眾善用癌篩資源,早期發現治療,降低死亡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雖高齡化的台灣死亡時鐘持續快轉,但肝癌死亡發生時鐘速度卻變慢,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死亡人數長期顯著下降。賈淑麗認為,B、C肝篩檢功不可沒,今年元旦起篩檢補助費用由原每案新台幣200元調升至370元,提升醫療院所提供篩檢意願,增加篩檢可近性。

衛福部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指出,即使世界衛生組織將癌症歸因菸、酒、不健康飲食、不運動或家族史等,但乳癌與多數癌症一樣成因都不明,因此癌症防治倡議仍以篩檢為主,乳癌篩檢在疫情期間篩檢率不降反升,至於是否繼續下修公費篩檢年齡需進一步實證。

賈淑麗說,食道癌則有更明確的實證,指出與菸酒、檳榔使用有關聯性,但全世界現階段對於食道癌還沒有公定的篩檢方式,若有疑似症狀,多數是就醫進行胃鏡檢查。任何篩檢都需要實證基礎,國健署將持續檢視對高風險、高發生率的癌症篩檢模式,與國際模式接軌。

賈淑麗表示,肺癌、肝癌連續44年位居癌症死因前2名,近年是防治重點項目,從111年7月起提供高風險族群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肺癌公費篩檢,逾10萬人篩檢,早期發現增25%存活率,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研判需執行一段時間,才能像子宮頸癌有長期下降趨勢。

編輯:秦穎雯

看更多相關新聞
事故死亡率排「十大死因」第8!各年齡層死亡率均較10年前下降
死亡率50%!台灣人吃火鍋「2行為」恐致心衰竭 醫認了:我也喜歡
10大死因跌到第6!新冠「大減近4成」原因曝 疾管署估將跌到15名外
預防肺癌!從避免危險因子和「我的餐盤」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