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藥基金三箭齊發 癌友免財務毒性之苦

健保開辦迄今,民眾自費醫療支出不減反增。以國人首要死因癌症為例,隨著新藥新科技快速發展,癌症走向精準醫療,卻讓許多癌友飽受「財務毒性」之苦,無法負擔昂貴的基因檢測、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專家指出,應透過健保改革、公私協力推動補位健康險、創設癌症藥品基金等方式多管齊下,盼促進癌症治療可近性。

HOPE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血液腫瘤科權威王正旭本月14日出席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第九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暨2023年THIS學術年會」演講指出,2010年以來,大量癌症新藥問世,未來5年將有更多藥物被研發,為病人帶來治療助益,但也帶來較高的經濟負擔,衍生強烈的財務毒性。

《美國醫學會腫瘤學期刊》(JAMA Oncology)點出財務毒性4大症狀,首先是不照醫囑服藥、領藥或自行減量;其次是開始借貸、重整家庭財務分配;接著是焦慮、壓力大、情緒低落;最後是減少食衣及休閒娛樂的花費。

王正旭指出,癌症新藥納入健保給付等待時間長,且受限於諸多給付條件,癌症病人自費已成常態。2022年「癌友自費調查」顯示,約2成癌友自費超過100萬元,而根據同年主計總處統計,一般家庭家戶儲蓄為27.4萬元,換言之,一般家庭中一旦有人罹癌,將由平民變成「貧民」。

為促進癌症治療可近性,王正旭認為需要三箭齊發。首先是「健保改革」讓資源合理分配,依健保法調整費率、讓部分負擔回歸健保法定率制,達到開源及節流,才能提供充足的新藥、新適應症預算,加速新藥引入。

第二箭是「設立新藥癌藥基金」。在民間團體多方努力下,健保署規畫比照英國癌藥基金模式,籌設100億元以上,讓病友及早用藥。王正旭表示,希望此做法可以讓台灣盡早和世界同步,呼籲政府應明確規畫納入藥品項目、基金給付期滿後與健保給付接軌,並確保財源永續。

最後一箭則是「商保補位健保」。王正旭指出,隨著國人年齡上升,整體醫療支出增加,健保費收入卻降低,需要更多投資健康、未雨綢繆的工具,商業健康醫療險是其中一種,但許多保單內容和已不符合現今醫療科技,盼透過公私協力,打造健保與商保互補、資源共享的雙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