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會傳染?破解癲癇迷思、輔助性療法仍有機會治癒

癲癇雖然是很多人都知道的疾病,誤解卻還是無所不在。其實癲癇只是腦部出現不正常放電的症狀,不但不會傳染,而且服藥或以輔助性療法治療,都能控制病情並且正常生活。

不少癲癇患者都有自己的發病心酸史。有民眾不久前在臉書貼文說:「一位客戶知道我有癲癇後,開始說我這樣很恐怖,癲癇好可怕,會不會傳染啊?他很害怕,要我以後還是盡量不要來問問題了。」

「我很無語,難道我癲癇發作時會抓著你不放嗎?」這名網友感慨,不少人有心或無心直接下結論,認為患有癲癇肯定是病人不照顧自己,才會腦袋有問題、昏倒,「可是我是罹患頑固性癲癇,照顧再好還是會發病,一輩子都治不好,我只能盡量心平氣和,多休息,降低發作頻率而已。」

也因為癲癇發作時,腦部細胞瞬間放出過多電量,患者手腳可能不由自主地抽搐、全身肌肉僵硬,會被形容像「喪屍」,足見民眾對此疾病有眾多嚴重錯誤印象。

癲癇不是羊癲瘋 醫界致力去汙名化

癲癇發生率約1%,估計全台至少有23萬人罹患此病。腦部外傷、生產傷害、腦部發炎、腦部血管病變、腦瘤甚至是失智,都可能發生癲癇。「癲癇是從出生到年老,都可能發生。」台北榮民總醫院癲癇科主任尤香玉說。

「治療癲癇不難,但要改變社會心理印象很不容易。」尤香玉說:「早年大家都說它是羊癲瘋,但近7、8年,不少國家都將它改名了。」

尤香玉舉例,韓國將癲癇更名為「腦電症」;香港稱它為「腦癇症」;日本雖維持「癲癇」的漢字,但多數時候都以癲癇的平假名、發音為「TANKAN」來取代。台北榮總癲癇科主治醫師關尚勇在20多年前,協助成立台灣兒童伊比力斯(Epilepsy,英文癲癇症)協會,也是致力去汙名化,如同將精神分裂症更名為思覺失調症。

(圖片來源 / photoAC)

為了消弭大眾對癲癇的歧見,癲癇科醫師、病友和病友家屬,常會到學校宣導介紹這個疾病,以免小朋友不了解而害怕。至於成人癲癇,尤香玉就只能提醒病友,如果發病次數多、症狀較嚴重的話,一定要定時服藥,控制好病情,「因為職場人人工作忙碌,較不容易請他人多擔待。」

頑固型癲癇 放電型不同、治療法有差異

對於頑固型癲癇,是否真的「一輩子都治不好」?尤香玉說,70%的癲癇患者,只要吃一種藥,可控制減少發作;另外有30%患者,使用兩種藥物都無法維持一年內不發作,即是頑固型癲癇,但還是有機會以輔助性療法治好,而且癲癇也不會傳染給別人。

以頑固型癲癇患者來說,輔助性療法有2種,如果是腦部單點放電型,手術切除病灶即可。若屬於腦部多點放電型,可選擇神經調控術,包括迷走神經刺激及深腦刺激,前者是藉由植入「迷走神經刺激器」(俗稱單接頭脈衝產生器、發電器)於患者左側鎖骨或腋下的皮下,並由導線連接至左側迷走神經,藉由電刺激,降低癲癇的發作頻率與嚴重度;後者則是刺激腦部的視丘,這兩種神經調控術都可使用健保施作。

另外,還有最新的磁刺激和聚焦超音波等方法,但仍在等待治療後有更多的證據來確認療效。

尤香玉提醒,由於兒童6歲前是學習關鍵期,癲癇發作會造成腦部放電,因而影響腦部學習效能,建議小病友應及早治療切除腦部病灶,以免影響智力發展。

延伸閱讀:

癲癇症狀發作6前兆,癲癇處理5步驟,藥物治療一次看

癲癇患者發作時,社會給了多少空間?

治頑性癲癇不必開顱,台北榮總「聚焦式超音波」阻斷癲癇發作,大幅降低腦損傷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