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病因多 多數與腦部病變有關

癲癇俗稱「羊癲瘋」,是一種症狀,為大腦皮質受到傷害或功能異常,導致腦部神經細胞異常放電所產生反覆性抽蓄,發作時常是短暫性的,症狀依據放電部位而有所不同,不是一般人認為的全身抖動才叫做癲癇。過去認為癲癇發作時要拿東西塞入口中避免咬舌是錯誤作法,應將附近危險物品移開,頭臉側放讓口水及分泌物流出避免吸入,再緊急送醫治療才是最好的急救策略。 佳里奇美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南丞指出,癲癇原因很多,大多數與腦部病變有關,任何導致大腦皮質(額葉、頂葉、顳葉及枕葉)傷害使之異常放電都有可能發作,稱為症狀性癲癇,常見病因包括生產造成的腦部損傷、發炎性疾病、頭部外傷、腦部腫瘤、腦膿瘍、腦血管疾病、腦部退化性疾病、遺傳性腦部病變、代謝障礙、內分泌障礙等。 另外有少部份查不出病因,被歸類於體質性問題(部份病人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重金屬中毒(鉛)或服用藥物過量也會導致癲癇。 早年社會對癲癇不夠瞭解,往往與鬼神附身、失心瘋等連結,病人除受疾病痛苦,還會受社會誤解歧視與排斥產生自卑心理。近幾十年醫學進步,確認癲癇是腦部電位活動異常變化導致現象,但目前醫療教育尚嫌不足,臺南市癲癇之友協會特在各大醫院進行癲癇教育宣導,讓社會人士更瞭解癲癇及發作症狀。 身邊家人或朋友出現癲癇症狀時,陳南丞醫師提醒正確急救觀念及口訣為:「移」到安全處、「勿」塞硬物入口、「側」放病人頭部、「陪」伴至清醒、「送」醫治療。 陳南丞醫師指出,常見癲癇發作通常一次約一至三分鐘,少有超過五分鐘,確立癲癇診斷後,須控制癲癇及矯正其他引發癲癇原因,現今醫學癲癇痊癒率提高,要理想控制需規律服用醫師調配的抗癲癇藥物,另搭配均衡飲食、正常作息、避免刺激活動及順顛大量喝水、規律運動、不迷信偏方等,參與活動前也應告知主辦單位事先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