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誤她15年 手術後未再發作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曾美晴/台中報導

上圖:患者現身說法鼓勵癲癇病友勇敢接受治療

三十歲的小紜罹患難治型癲癇,從十五歲開始就經常發作。發作時意識喪失、手腳不自主抽動,除了安全因素讓她無法學習開車、騎摩托車,也使她長期無法工作。今年三月,她終於鼓起勇氣接受手術,揮別常年摧殘她的疾病,至今無癲癇發作,團隊也希望小紜最終能夠有勇氣踏入職場,為社會盡一份心力。

癲癇是腦細胞在短時間內過度放電,產生暫時性腦功能障礙。癲癇本身不是一種病,而是許多疾病併發的後遺症。對於難治型癲癇(顳葉內側硬化症),臺中榮總由神經內科、神經外科、放射科、核醫科、精神科組成癲癇治療團隊,整合癲癇病患所須全方位醫療照護。

癲癇盛行率約為0.5 ~ 1%,雖然近年來新型抗癲癇藥物逐一問世,但有二到三成病患無法藉由藥物獲得良好控制,推估台灣約有14萬至20萬人患有癲癇。癲癇發作時常造成病患生理(創傷、燙傷、骨折、溺水等)、心理(無價值感、行為畏縮等)及社會層面(社交隔離、社交限制等)的巨大衝擊。

臺中榮總神經內科董欣醫師表示:顳葉內側硬化症造成的難治型癲癇最適合手術治療,術後約有六至八成癲癇病患獲得良好控制。因為病灶(海馬迴和杏仁核)位於腦部深處,一般癲癇手術會將仍有功能的前顳葉皮質切除以到達病灶,但選擇性海馬迴杏仁核切除手術僅移除病灶而不傷及顳葉其他部分,因此對於語言、記憶力、視力功能傷害最小。

臺中榮總神經外科廖致翔醫師表示:就手術困難度而言,可以想像選擇性海馬迴杏仁核切除手術是在布滿動靜脈血管的豆腐夾縫中進行,這是癲癇手術中難度最高的微創手術。在臺灣,這項手術技巧由臺北榮總癲癇團隊直接承襲自手術發明者Gazi Yaşargil教授(二十世紀後半神經外科巨擘),目前臺中榮總癲癇團隊則是第二家有能力執行此項手術的醫學中心。

三十歲的小紜罹患難治型癲癇,發作時意識喪失、手腳不自主抽動,除了安全因素讓她無法學習開車、騎摩托車,也使她長期無法工作。小紜兩歲時有熱痙攣,入學後,同學發現她偶爾會僵住無法回應對話,明顯大發作則是從十五歲開始,雖然已經服用了多種抗癲癇藥物,卻無法阻止一波波如潮水般來襲的癲癇,這一次次的發作不僅害她身上常帶傷痕,更影響了她的人際關係和自信心。去年五月,小紜慕名從外縣市前來求助臺中榮民總醫院癲癇團隊,並持續接受神經內科謝福源主任門診評估。今年三月,她終於鼓起勇氣接受手術,揮別常年摧殘她的疾病,至今無癲癇發作,團隊也希望小紜最終能夠有勇氣踏入職場,為社會盡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