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陸一延再延加路徑多變 與山陀兒生成於「秋季」有關
在秋天形成的颱風,影響路徑和強度的因素,相比夏天還要複雜,主導的不再只是太平洋高壓勢力,還得考慮東北季風和北方槽線系統,而這回山陀兒颱風,就是因為進入兩個高壓的中間,也就是「鞍型場」,讓它缺乏導引氣流,同時槽線系統又不明顯,才會導致它的路徑和登陸時間,一變再變。
氣象專家謝明昌:「在我們的西邊的話有大陸高壓冷高壓,在我們東邊這塊沒有雲這塊,就是太平洋高壓,正好這兩個高壓之間的話,比較弱的我們叫鞍型場,這颱風正好進入鞍型場。」
缺乏導引氣流,讓山陀兒就像顆陀螺,在台灣西南方海域,幾乎可說是原地打轉,路徑上一修再修,甚至連登陸時間點,也是不斷往後延,其實跟它生成在秋天,有部分關聯。
氣象專家謝明昌:「一般在夏天的時候,颱風移動的力量,主要就是太平洋高壓在主導它,移動的情況這效果是最大的,但秋天不太一樣,秋天除了太平洋高壓之外,而且還有高層槽線,底層的東北季風都會影響到它,所以在預報上來講,就顯得比較複雜一點,主要就是因為它進入了鞍型場,進入鞍型場之後的話,導引它勢力都比較偏弱,所以它會去比較緩慢,向西北西方向在移動。」
比起夏天主要觀察太平洋高壓勢力,一旦進入秋天,又有東北季風冷空氣,北方槽線系統都會互相牽制,讓預判上增添困難度。
整合防災工程技術顧問公司總監賈新興:「一般我們在講秋颱的時候,其實它不是那麼單純,一般我們講的秋颱是颱風,它跟東北季風產生雙重的影響,進入到這個中秋過後的這個颱風,因為影響它的這個環境因素,又多了一個北方槽線,所以變成影響它的因素就比較多,所以變動度相對也比較大。」
再看到強度,短時間內不斷增胖吸飽水氣,迅速成為強烈颱風,原本預估會以強颱之姿,直衝南部陸地,但因為走的太慢,強度受到地形破壞,加上北方乾冷空氣擾亂,讓它強度慢慢減弱,不論從路徑再到影響威力,都可以看得出來山陀兒有多變。
整合防災工程技術顧問公司總監賈新興:「它在同一個這個海域停留時間太久,因為颱風是低壓中心,它會攪動這個海水的一個溫度變化,會讓這個比較深的這個冷的海水溫,跑到海面上那海溫就下降,海溫下降就讓颱風的強度就會減弱,我想這是第一個原因,那第二個減弱的原因,也是因為它在同樣的一個地方太久,其實它的環流,其實也會受到地形些微破壞。」
而如果綜觀未來的颱風屬性,國際科學家研究已經示警,隨著暖化以及海水溫度愈來愈高,對於颱風生成和強度,也會有所變化。
侵台颱風個數,近幾年觀察雖然減少,但降雨強度增加,過去百年來7到9月,颱風季降雨強度,每10年增加18.4毫米,秋季每10年增加19.52毫米,2024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也提及,未來侵擾台灣的颱風,傾向於數量減少,但是強度增強,代表風雨威力更加強勁。
台灣颱風論壇執行長陳柏宏:「暖化的情境之下,大氣層的上層跟下層之間的溫差,它會變小它會慢慢地變小,那等於說會讓整個大氣環境,變得更加穩定而不利颱風發展,但是當暖化也會造成海洋的表面溫度上升,那會提供颱風更多的能量來發展,並且它會挾帶非常豐沛的水氣,而影響到陸地,也讓整個天氣事件會變得更加極端。」
極端氣候不只強降雨和溫度,就連對颱風習性也會帶來改變,更考驗著氣候監測能力,預警資訊能否即時應變。
更多 TVBS 報導
山陀兒颱風挾豪雨來襲!累計雨量估紫爆南北縱走 路徑似1977年中颱賽洛瑪
颱風生成偏少?至今僅18個 氣象專家:正常範圍偏少
山陀兒走好慢!挾帶雨彈集中東部 北台灣稍晚也將開炸
天氣/山陀兒V轉恐襲台!「6字形」結構現蹤 鄭明典:有共伴無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