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專題 (一) 台南登革熱為何高燒

登革熱化學防治噴藥殺病媒蚊配合孳清殺孑孓,控制疫情。(南市衛生局提供)
登革熱化學防治噴藥殺病媒蚊配合孳清殺孑孓,控制疫情。(南市衛生局提供)
前言

台南市登革熱病例十二日又刷新記錄,病例與日俱增,政府雖然努力防堵,時時清消,成效有限,危機已經迫在眉睫。罹患登革熱沒有特效藥物,因此根本之道在於「防治」,預防勝於治療,尤其落實家戶清理,徹底清除病媒蚊,不養蚊子就不會得病。

台灣潮溼高溫是病媒蚊最喜歡孳生的環境,過去幾年沒有大規模病例,許多民眾都掉以輕心;中華日報是台南在地媒體,登革熱發病以來,每日都以大篇幅報導,提醒民眾注意,基於媒體責任,十三日起四天連續專題報導,將登革熱病因、防治、民眾的心聲、專家說法一一呈現,提醒民眾提高警覺,防治登革熱,人人有責。

台灣每年都會遇到登革熱流行,天氣的炎熱南部尤甚,以台南或高雄一帶為主,蚊子喜歡濕熱,因氣候關係,以前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僅在南部活躍,向北很難跨過北迴歸線,因此北部少有登革熱,最近全球溫度升高,在二0一八年後,新北市以及台中市都陸續出現本土登革熱疫情,不禁令人擔心,是否也將在北部以及中部漸漸出現大流行,有待時間證實。

登革熱又稱「天狗熱」或「斷骨熱」,由登革熱病毒感染,目前全球約廿五億人生活在登革熱流行區(熱帶地區為主),而每年約有五千萬至一億人罹患登革熱。資料顯示,台灣早期曾於一九0一年至一九四二年間,爆發四次登革熱大流行,最後一次主因是二戰期間公共衛生政策與設施嚴重缺乏。

根據中央疾管署資料,全台二0一五年本土登革熱病例累計有三萬七千多例,有一百七十四人死亡,為近十年台灣登革熱疫情規模最大的一次,且造成台南市及高雄市跨縣市流行。

二0二三年登革熱本土疫情嚴峻,台南市至九月中旬病例數已破六千例,有專家認為很可能會超過二0一五年病例數二萬二千多例。南部氣候炎熱且有颱風易降雨,有利於病媒蚊孳生及疾病傳播,加上暑假旅遊旺季國人易從東南亞國家帶回登革熱。

國人很納悶,為何登革熱無法像新冠病毒馬上就有疫苗?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說,因為登革熱病不像新冠、流感取得一個抗體就能馬上獲得保護力;登革熱有四型,若僅取得一種型別的登革熱抗體,在感染其他型別後,反而可能會出現類似感染一型、再感染二型的症狀加劇情況。變成反而讓有打疫苗者,又遭其他型別感染症狀變得更嚴重,這也是疫苗長年卡關的主因,致無疫苗可用。

(記者葉進耀)

易造成居家感染的埃及斑蚊,喜歡躲在家裡。 (黃旌集博士提供)
易造成居家感染的埃及斑蚊,喜歡躲在家裡。 (黃旌集博士提供)
七成五感染者無症狀

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南區指揮官、成大醫院感染科醫師柯文謙指出,登革熱臨床表現包括無症狀(約占七成五)、輕微發燒至急性高燒伴有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及出疹等。一般而言,個案在被病蚊叮咬後,大約會經歷四至七天潛伏期,接著出現大約一至十天的高燒、畏寒、骨頭痛、肌肉痠痛等症狀,部分病人還會有腸胃道症狀,如噁心、嘔吐、厭食,大約三、四天後開始有皮膚紅疹,這段期間臨床醫師較容易判斷是登革熱。

確診患者要遵照醫師的指示服藥、多休息、補充水分及熱量;另外,柯文謙說明,從國際資料顯示登革熱感染者僅二成五會有症狀,每出現一個有症狀的病人,背後約有三到四名無症狀個案,並且在社區趴趴走而不自知,此易形成防疫盲點,且會造成防治上非常大的困擾。

登革熱依抗原性的差異,分成四種血清型病毒。感染到其中一種病毒後,產生的抗體只對同種血清型具終身免疫,但仍會感染其他型。臨床上重複感染不同型,可能從輕微或不明顯的症狀,到發燒、出疹的典型登革熱,或出現嗜睡、躁動不安、肝臟腫大等,甚至可能導致嚴重出血或嚴重器官損傷的「登革熱重症」。

台南市統計到九月十一日,已出現十名登革熱重症病例,其中三名長者於八月下旬因病情急速惡化不幸過世。南市衛生局召開重症個案討論會,與會醫師均認為三名重症長者均罹患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及癌症,與死亡原因有關。

今年台南流行的是第一型登革熱病毒,症狀不明顯,但台南曾於二000年流行第四型及二0一五年流行第二型病毒,且今年其他縣市及境外移入病例也已出現第二、三型病毒,須慎防重複感染不同型別病毒而出現重症。登革熱重症病程進展迅速,死亡率可高達兩成以上。

(記者葉進耀)

登革熱的傳染病媒白線斑蚊。(黃旌集博士提供)
登革熱的傳染病媒白線斑蚊。(黃旌集博士提供)
主要病媒蚊:埃及斑蚊+白線斑蚊

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教授杜武俊說,登革熱係由蚊子傳播的急性病毒性傳染病,然而蚊子種類多,並非每一隻蚊子都會傳播登革熱,台灣最主要的病媒蚊有兩種,分別為「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

登革熱的傳染方式有二,一為病媒蚊的傳播,人體被帶有登革病毒的病媒蚊叮咬而感染,也是主要傳播方式;當登革熱病人正處於可傳染期時,剛好被病媒蚊叮咬,蚊子被病毒感染再去叮咬其他健康人,便會在社區中傳播。

其二為罕見之可能傳播途徑,包括(一)孕婦懷孕時感染登革熱,病毒於孕程中或生產時垂直傳染給胎兒。台南市今年八月就出現一例母嬰垂直傳染,產婦於八月八日生產後持續發燒就醫通報確診,新生兒也於同月廿二日手腳出疹且活動力下降,就醫經快篩確診。(二)登革病毒亦有可能透過受感染的血液(如輸血、器官移植、針扎等)或性行為傳播,但這些途徑造成傳播,極為罕見。

傳播登革熱的兩隻「花腳蚊」,埃及斑蚊(左)及白線斑蚊(右)。(南市衛生局提供)
傳播登革熱的兩隻「花腳蚊」,埃及斑蚊(左)及白線斑蚊(右)。(南市衛生局提供)

登革熱傳播須經由具有傳染力的病媒蚊叮咬,病人在發病前一天及發病後五天內,血液中有病毒活動稱為「病毒血症期」,也就是可傳染期;此時若病媒蚊吸到病人血液,病毒會在蚊子體內繁殖,經八至十二天後病媒蚊終生具有傳染力。像埃及斑蚊警覺性高,易受驚動而一直更換吸血對象,為了一次產卵就可能將病毒傳染給三至四個人,傳染力極強,雌蚊存活時間長達卅天。

確診登革熱出現症狀後,五天內身上都會帶有病毒,患者要防蚊子叮咬,再轉叮咬健康的親人或周遭鄰居,在病毒血症期間減少外出,穿長袖衣褲及睡覺掛蚊帳,勿因天熱就打赤膊在外乘涼。         (記者葉進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