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揚鄒族生態智慧 《鄒的動物書》傳達永續共好理念

文/洪與成

8月1日原住民族日即將到來,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今(19)日於松山文創園區舉辦《鄒的動物書》新書發表會,是繼《鄒的植物書》後,又一本記錄鄒族傳統生態智慧的書籍。書中蒐集各種動物傳說與故事,搭配插畫及美編設計,盼帶領讀者認識鄒族民族動物學,體驗鄒族與動物永續共存的生態智慧。

2020年,林保署嘉義分署(當時為農委會林業局嘉義林區管理處)推出《鄒的植物書》,委託臺東大學教授劉炯錫與鄒族特富野部落長老高德生,調查研究鄒族文化常用約300種植物,結合原住民族生活文化與臺灣豐富自然生態,並由種籽設計操刀繪圖,搭配撲克牌、悠遊卡等商品,受到不少民眾歡迎。在《鄒的動物書》中,嘉義分署與高德生、種籽設計再續前緣,加上屏東科技大學動物保育研究所退休教授裴家騏一同蒐集、調查,呈現鄒族人與大自然互動的智慧。

《鄒的植物書》與《鄒的動物書》封面。(圖片來源/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鄒的植物書》與《鄒的動物書》封面。(圖片來源/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高德生以山豬為例,介紹鄒族的獵捕習俗。高德生表示,山豬對鄒族而言有特殊角色,善於獵捕山豬的獵人會獲得「山豬英雄」稱號。他進一步說明,獵人捕到山豬後,要把山豬完整地帶回部落給長老鑑定,捕到山豬會在獵刀刀鞘刻上記號計算捕獲頭數,但只能計算有獠牙的山豬,不包含獵捕母豬或幼豬,也不能用捕獸夾,需有正面搏鬥的膽識與能力;獵捕山豬時,受傷部位不同,象徵意義也有差別,正面受傷是英雄的證明,背面受傷代表被山豬追,如果被看到會遭嘲笑。另外,山豬是唯一可以分享的獵物,族裡也推崇樂於分享的獵人,「分享才會得到尊敬。」

高德生也指出,近十年鄒族人與林業保育署的關係從對立到密切合作,《植物書》、《動物書》正是雙方關係融洽的證明。例如,林業保育署就曾協助族人於2018年成立「獵人協會」,透過傳統狩獵儀禮禁忌規範獵人,並傳承狩獵文化與知識,這樣的自律作為也在《動物書》中呈現。

鄒族特富野部落長老高德生指出,《植物書》、《動物書》正是鄒族人與林業保育署關係融洽的證明。(圖片來源/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鄒族特富野部落長老高德生指出,《植物書》、《動物書》正是鄒族人與林業保育署關係融洽的證明。(圖片來源/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林業保育署組長羅尤娟說,推動保育過程中很希望聽到地方的聲音,過去推動阿里山建設案時,就與鄒族各部落有許多討論,雙方已有近20年的合作。她指出,去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CU)的生物多樣性目標中,建議政府治理應有社區、部落參與,這段時間的合作,證明臺灣走在世界潮流的尖端。

林業保育署組長羅尤娟說,林保署與鄒族各部落已有近20年合作。(圖片提供/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林業保育署組長羅尤娟說,林保署與鄒族各部落已有近20年合作。(圖片提供/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林業保育署嘉義分署分署長張岱說,鄒族獵人浦紹光在一次獵人大會上建議林業保育署長林華慶,既然做了植物書就要有動物書,才展開這項工作計畫,製作過程中帶著滿心歡喜。張岱指出,原住民族在山林中生活的歷史悠久,卻不曾造成資源枯竭與環境破壞,全因抱持著「夠用就好」的態度,不為商業利益過度開發,因此不致竭澤而漁。

張岱稱讚《鄒的動物書》將各種自然知識處理得引人入勝,「如果給小朋友看,可能一個晚上就看完了。」他表示,在COVID-19疫情期間製作本書頗具挑戰,感謝高德生說服鄒族的老獵人們,貢獻畢生經驗與知識,才讓《動物書》得以問世。他希望藉由《動物書》介紹原住民對自然資源利用的倫理、規範與禁忌,也期待更多夥伴一起投入山林治理,推動永續、共好的概念。

林業保育署嘉義分署分署長張岱稱讚,《鄒的動物書》將各種自然知識處理得引人入勝。(圖片來源/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林業保育署嘉義分署分署長張岱稱讚,《鄒的動物書》將各種自然知識處理得引人入勝。(圖片來源/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浦忠成也來到現場為《鄒的動物書》出版送上祝福。他笑稱上回《植物書》初版發行後,自己像是「破壞者」般指出錯誤,但他對林業保育署再版時從善如流改正錯誤表示肯定,並稱讚《動物書》的表現更進步,「讓人沒話說。」他表示,很多長老、頭目都是他一起長大的好朋友,希望一起傳承文化,期待外界透過這本書了解獵人與山豬、穿山甲、飛鼠等野生動物之間的種種故事,不要將原住民族誤解為資源的掠奪、破壞者,也盼望原住民族人能維持自律、自主、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狩獵活動。

鄒族出身的監察委員浦忠成,稱讚《動物書》製作成果。(圖片來源/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鄒族出身的監察委員浦忠成,稱讚《動物書》製作成果。(圖片來源/林業及自然保育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