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蘭陽平原莊稼私料理—古早味餐廳-在豬圈裡享受宜蘭古早味

工商時報【姚舜】 因愛鄉愛土,原本各有工作的石浩民與石瑞銘兄弟,辭掉了在都會的頭路,回到宜蘭礁溪老家,動手將三合院老房子改裝成農舍餐廳,並以自家的姓為餐廳取名〈石園〉。曾在啤酒屋幹過廚師的哥哥石浩民負責內場廚房,而原本在連鎖美髮業當行銷的弟弟石瑞銘則在外場招呼客人,兩人的父親石阿順過去是專作流水席的總舖師,退休後理所當然的當起餐廳的廚藝顧問,指導兒子做菜。 以老房子改的〈石園〉,流洩著一股濃濃的「今日農村」的人情味,以及懷舊復古風情。石家兄弟利用阿嬤花布裝點屋樑牆壁,昔日嫁娶用的「雞籠」改裝成吊燈燈罩,裝盛菜飯的則是台灣早年的碗盤,連幾十年前養豬的磚砌豬圈,如今也改建成大包廂讓遊客可以包場用餐哩。 從台北都會往宜蘭,出了雪隧,下礁溪交流道一路往前,途中可以見到〈石園〉的旗幟招展,不知情的人或以為這是賣園藝用石頭的地方,但它其實是間古早味餐廳,賣的是蘭陽古早味道的菜餚。 〈石園〉菜單上的「蘭陽老味道」有兩種樣態,一種是作工繁複且費時的經典老菜,另一類則是經過變裝的「新古菜」。主廚石浩民很有心,為了不讓蘭陽美味被「食代」洪流淹沒,他向幹了40年流水席總舖師的老爸石阿順學習老菜做法,部分菜餚則加入了自己的創意巧思以現代方式呈盤,喜新戀舊、交織共譜菜單,成了此「農家式主題餐廳」的一大特色。 〈糟餅〉是昔日農忙時農夫出門耕作時必備的「零嘴」,做法是將雞蛋、糖冬瓜條、芋頭、金桔與芝麻作餡,用豬板油與一點蔥花提味,包在豆皮裡先蒸後炸,再切條塊成菜。〈糟餅〉吃在嘴裡的口感豐富,味道則甜鹹共冶,充分體現昔時農夫辛苦故需要高熱量的生理需求。 與〈糟餅〉同為農忙時果腹零嘴的〈菜丸〉,則可稱為「古早版的綜合蔬菜天婦羅」,石浩民用高麗菜、芹菜和南瓜等蔬果,裹粉油炸,顏色繽紛的蔬果像穿了一層金黃色薄紗外衣,表層酥脆,內裡蔬果甜香帶汁,很有味道。 〈煲鴨〉因製作費時費工,現今不易吃到這道老菜。做法是先用自家醃製的米醬、五香粉、胡椒等做醬,將整隻鴨醃一整夜,第2天再蒸6小時成菜。經過長時間蒸製,這鴨完全入了味,且鴨肉酥爛腴化,出菜時表面看形整不散,但觸筷即離,好味道全賴時間火候,蒸鴨的湯汁因富含鴨油,取之拌飯可以扒好幾碗。 除了原汁原味的呈現蘭陽老味道,石浩民也運用蘭陽傳統食材、佐料演繹菜餚。如〈金棗魚〉,就是將以鹽、糖醃製的金棗(現正名為金桔),做成泥後加入白醋調製成金棗醬,然後用此醬為酥炸的鮮魚提味,濃稠的金棗醬汁甜中有自然的酸味,比起用醋精烹製的〈糖醋魚〉,少了衝嗆刺鼻的酸辛味,味道親切可人許多。 鹹鮮的「鴨賞」,是宜蘭名物特產,石浩民發揮巧思將之做為提味食材。〈石園〉菜單上的〈鴨賞捲〉,是用越南河粉皮做捲皮,裡面包了鴨賞與生菜絲、蘋果絲、紅椒絲等當作餡,蔬果的清甜與微酸,中和了鴨賞的重鹹味,炎夏酷暑吃來格外清爽開胃。 〈石園〉的雞湯則是用米酒、紅棗、枸杞,以及七葉薄薑樹的葉子提味,石浩民說,這燉湯的方法可是老一輩宜蘭人治偏頭痛的方子。 〈蘋果珠貝泡芙〉是將泡芙挖空了當容器,裡面裝盛著生菜、小黃瓜丁、珠貝小玉米,做好了將一個個泡芙,放在蜿蜒的彩色透明玻璃盤上,看起來非常摩登現代,是〈石園〉的人氣創意菜。 透過口耳相傳,原本沒沒無名的〈石園〉,如今漸漸開始有了人氣,有些旅行團甚至專程帶遊客前往嘗鮮。宜蘭童玩節已經開鑼,台北都會親子家庭往返蘭陽途中,不妨順道前往〈石園〉,當個休憩據點,也嘗嘗蘭陽老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