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思豪增建平價屋 成效不彰

「紐約時報」報導,白思豪市長在上任後,把增建平價屋計畫作為其施政議程的核心部分,並曾在「市情咨文」中重點介紹,並稱它為市民心目中的優先事項。今年7月,他預告有7萬7651個單位獲得資助。

但不是每個人都被這個數字感動,憤怒的異議者最近在里民大會上抗議他的重新分區計畫,而非洲裔和拉美裔教徒已取得5000人集會的許可證,準備下周在市政廳門外示威,向市長施壓,為貧苦大眾建造更多住屋。

事實上,市長的計畫對紐約市房地產市場的影響至今並不明顯,這些平價屋單位絕大多數都是現有的公寓,而不是新建造,這是出於設計和必要性的一種策略。

在1970和1980年代,市政府接管了大片公有土地和荒廢的私人公寓,這有助時任市長郭德華創建逾15萬個平價屋單位的計畫。

相反,白思豪正嘗試多方面的做法。市政府已選擇了幾個社區作重新規畫,創造被稱為強制的包容性住屋,即是只要擬建的大廈包含平價屋單位,就獲准建得更高和密度更大。

白思豪與前任的彭博一樣,試圖利用私人市場的力量來迫使開發商和業主長時間把房租保持在低於市場價格。

市房屋保護與發展局說,過去三年,該局使用一些由公帑、公共獎勵和私人貸款組成的資金,與私人開發商和非營利組織進行交易,修復大廈、興建新大廈和補貼公寓租金,當中市政府定下一項監管協議,在大多數情況下,市政府根據申請人的收入,有權批准或拒絕他們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