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恐怖歷史工作坊多元視角呈現研究成果

為深化社會大眾對於臺灣白色恐怖歷史的認識與理解,國家人權博物館與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合作執行「臺灣白色恐怖歷史概覽編纂計畫」,並辦理「白色恐怖歷史工作坊」呈現階段性成果,由政治受難者、家屬及學者專家的對話,向社會大眾分享及研究心得。人權館與中研院臺史所日前於台北舉辦為期兩天的二○二三年「白色恐怖歷史工作坊」,邀請專家學者、親歷白色恐怖的楊碧川、翁佳音、王昭文,以及多位政治受難者家屬,共約二百人與會,工作坊更安排十項子計畫的論文發表,邀集中研院、國史館等專家學者發表論文,議題涉及原住民、農村、海軍、中共臺灣省工委會案、臺獨案和校園白恐案件等。

人權館詹嘉慧主任致詞表示,人權館自二○一七年起與中研院臺史所合作,在臺史所許雪姬前所長、林正慧助理研究員的主持下,邀請歷史、社會、法律、文學等領域的專家學者、政治受難者前輩及家屬組成團隊,將大量的白色恐怖相關資料,編纂成簡單易懂,容易運用的精簡辭條資訊。辭條依照人物、事件與案件、機構及組織、法律與制度、專有名詞等分為五大類,經由嚴謹的學術審查後,綜整出一千則以上,目前已規劃納入人權館建置中的整合檢索平台,將於後續提供各界參考,並作為深化研究及轉譯擴散的重要基礎。

台史所鍾淑敏所長表示,此次「白色恐怖歷史工作坊」主題座談,邀請受難者家屬分享其傷痛與勇敢的故事。首場由兩位家屬對談,分享因父兄受難而長年遠居海外的心聲。張英哲先生哽咽表示其流亡海外二十年,無意強調冤屈,但求彰顯過往時代追求社會公平正義的精神;廖純義先生除敘及父親及自己經歷,更熱切表示對台灣前途的關切。第二場座談則邀請蔡寬裕、陳景通、張樹旺三位受難者前輩的子女,訴說他們如何認識父親遭遇,以及追尋家族歷史的心路歷程。

工作坊另規劃兩場聚焦於「監控檔案」的主題座談,首場由政治受難者家屬黃春蘭、鄭南榕基金會董事長鄭竹梅、學術工作者王昭文,分享從促轉會計畫閱覽監控檔案的感想。此外,邀請政治受難者楊碧川、中研院臺史所兼任研究員翁佳音對談曾被監控的經驗,前者於檔案中發現許多親朋好友可能是線民,後者則自認曾被監控,但檔案的記載令他感到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