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袍背後的故事

作者:蔡里長

每件白袍背後都有一個故事。

30年前我弟弟讀醫學院,我去看他,他帶我逛校園,有一個角落傳來男男女女的嘻笑聲,我問那是什麼地方?他說那地方叫「社團」,他很少去。

為了準備期末考,一個星期不睡覺,考完再連續睡兩天。面對國家考試更是咬緊牙根,不敢大意,因為那攸關一生的前途。

早生華髮,醫學生真的是吃苦當成吃補。

10年前,有一個媽媽帶著兩歲就被撞成癱瘓的女兒在本里仁愛市場旁賣麵,女兒躺在床上,不會講話,手腳不停躁動,臉上表情只有三種:哭、笑或者沒有表情,媽媽空檔時會進小房間看女兒,看她笑,幫她拭淚,或者只是單純陪伴一下。

小女孩有一個姊姊讀醫學院牙醫系,家裡是低收入戶,她勉強讀到大三就沒錢繳學費,里長在網路上報導這件事,網友紛紛慷慨解囊,每個人捐若干錢,硬是湊足每個月八千元左右的生活費,供應小女孩的姊姊讀完醫學院,並且考上醫師證照。

也許是因為知道家裡環境終於可以改善,心無掛礙,姊姊當醫生沒多久,女孩就走了,這是另一段白袍背後的辛酸故事。

我當兵時在陸軍某單位,有一次肚子痛去醫務室看病,一個衛生兵拿了些藥給我,之後我的一個同袍頭痛去醫務室,也拿回來一些藥,經過比對,我們的藥完全一樣。

這是30年前軍中的醫藥水準,再更早會更好還是更糟,不用說也知道。

經過嚴格訓練的正統醫師和因為政治力介入而一夕之間變身的「中正牌」或「總統牌」醫生,醫療水平自然天差地遠。但很奇怪的,即便是「御賜」的醫師,只要做得夠久,也能在江湖上混飯吃。

我當記者時,有一次採訪某大醫院的院長,院長室在五樓,閒聊之間,窗外遠處傳來救護車「喔嗚、喔嗚、喔嗚……」的警鳴聲,聲音由遠而近,由小而大,最後嘎然而止,已經到急診室門口了。

圖說:每件白袍背後都有一個故事,圖為前台南市立醫院院長牟聯瑞醫師,現為義大醫院副院長。
圖說:每件白袍背後都有一個故事,圖為前台南市立醫院院長牟聯瑞醫師,現為義大醫院副院長。

那院長隨口說道,「內科!」我聽不懂。過了沒多久,又來一輛救護車,在我聽來完全一樣的「喔嗚、喔嗚」警鳴聲,那院長卻可以分辨出其中不同,這次他說「外科,而且可能有危險!」

挖賽!光聽警鳴聲就可以分辨救護車載的患者是內科還是外科?真是神人級的院長,問他怎麼辦到的?院長笑而不答。

這事令我困擾,有一次請教當醫師的朋友,他說可能因為內科的患者送醫過程比較緩和;而嚴重的車禍或意外,患者命在旦夕,救護車跑起來就比較緊張,所以憑救護車的警鳴聲判斷是內科還是外科,是有可能的。

真是隔行如隔山。

另一件事更奇,主角是某家大醫院的工友。早年派遣工還不盛行的年代,醫院有一些老員工專門打雜,負責拖地、擦桌椅、幫忙拉病床等工作。話說某大醫院的老工友阿福伯某日在急診室拖地時,救護車送來一個刀傷患者,阿福伯看了一眼,繼續拖地,說道,

「這個不會死。」

之後又來一輛救護車,送來一名車禍患者,阿福伯看了一眼,急急說道,

「這個危險,趕快救!」

旁邊一個菜鳥住院醫師看得眼睛快掉下來,一個拖地的阿伯竟然從外觀就可以判斷患者的存活率?那他七年醫學院不是白讀了嗎?問阿福伯怎麼回事?阿福伯說了兩個字:「經驗!」

這個社會上,不需要經過專業訓練,光憑經驗值也可以在某個領域說出一番大道理,只要唬得過去就行,中正牌醫生也許就是這種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