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古蹟曉江亭、茶亭伯公、洗衫坑 見證客庄歷史文化

▲竹東鎮的曉江亭以及一旁的福德祠,走過近百年歷史,見證客庄發展變遷。(圖/記者常似虎攝)
▲竹東鎮的曉江亭以及一旁的福德祠,走過近百年歷史,見證客庄發展變遷。(圖/記者常似虎攝)

新竹縣竹東鎮東寧路旁有座「曉江亭」,屋頂雜草蔓生,不起眼的荒蕪模樣,讓人難以想像竟是見證竹東客庄近百年發展史的縣定古蹟,包括一旁的「茶亭伯公」福德祠以及東寧橋下的「洗衫坑」,在當年兼具交通樞紐、物流集散、信仰中心等機能,極具歷史意義與保存價值。

▲曉江亭旁溪床旁有湧泉形成浣衣池,湧泉水質清澈,吸引婦女在此洗衣服,稱之為「洗衫坑」。(圖/記者常似虎攝)

縣議員林思銘指出,大正10年(1921)竹東郡役所橫山庄長甘承宗捐款在「樹杞林製糖所」旁改建一座石拱橋,名為「軟埤橋」(即今東寧橋),地方人士則在橋旁配合修建候車站,並設置茶亭,就是保存至今的「曉江亭」;曉江亭旁的「東寧茶亭伯公廟」,是以至少13塊石板組砌而成的土地公廟,緊鄰軟埤溪,本地居民也稱之為洗衫坑溪,因為溪床旁有湧泉形成浣衣池,湧泉水質清澈,吸引婦女在此洗衣服,稱之為「洗衫坑」,從小到大的印象始終未曾改變。

▲98年前興建的曉江亭具西洋風格,結合本土工藝、泥塑,表現民間藝術品味。(圖/記者常似虎攝)

近百歲的曉江亭擁有多重身分,既是提供過往路人停留休息之茶亭,也是當年輕便車候車站,見證一代代交通器具的發展變遷,並從往昔貨運重要集散地的繁華,到今日的雲淡風輕,默默佇立路旁守候;產權分屬私人、土地開發公司及新竹縣政府所有,一度險遭出售改建,2017年5月公告為縣定古蹟,去年3月獲文化部核定補助修復及再利用,但似乎僅淪於紙上作業,未見努力。

▲洗衫坑泉水清澈,吸引婦人清洗衣服;橋下仍可見到石製橋墩厚實古貌。(圖/記者常似虎攝)

此處是竹東地區在開墾之初,由樹杞林街(竹東鎮)往內山地區的重要中繼站,最早為清代「隘路」,日治時期逐漸成為由新竹通往竹東、大窩浪、北埔路線重要官道;當年為發展竹東客、貨運輸而修築輕軌系統「輕便車」,因此募款改善修建以石頭堆砌的「軟坡橋」(東寧橋),至今下方橋墩仍可見渾實厚重之古貌。

▲左方東寧橋橋面已不復見百年前石拱橋風貌,但橋下洗衫坑仍有不少人選擇在此洗衣。(圖/記者常似虎攝)

橋旁的「東寧茶亭伯公廟」是里民信仰中心,迄今香火不斷,屬於客家文化中的「水頭伯公」,守護地方人們的集體記憶,更是重要文化資產;橋下的軟埤溪在日據時期整建頭前溪時,成為竹東排水道,雖然溪水並不乾淨,但一旁湧泉的水質清澈,勤儉的客家婦女便在此盥洗衣服、家庭用品,時至今日仍然如此,構築成人文情懷滿溢的生活景點。

更多 NOWnews 今日新聞報導
竹東曉江亭、峨眉天主堂 獲文化部補助修復再利用
國民黨再通過3選區立委提名 林思銘:團結贏回信賴
戲水不要去!新竹縣公布13處危險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