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文化傳承老店》 金沙鎮與金博館攜手維護
黃奕贊、張延鴻、黃養旺兩代榮獲傳承人獎
【記者 舒遠/金門 報導】
金門文化園區管理所歷史博物館因應常民生活館藏文物徵集,特別在金沙文化季策劃了《金門麵線文化展》,受到商圈業者盛情支持與配合開幕。活動由金沙鎮公所、金沙商圈產業發展協會、金門文化園區歷史民俗博物館共同策畫,呈現金沙商圈的人文產業之美。業者深表創承文化歷史與特色產業的重要,背後記憶故事皆令人感人,紛紛發表感言。
首獲頒發「金沙商圈文化傳承老店暨傳承人獎」分別有製麵老店復興製麵店老闆黃奕贊、振泰製麵店老闆張延鴻及傳統糕餅業老店長合餅舖老闆第二代黃養旺、第三代黃朝彬和黃朝翔,另有捐贈古早製麵機黃奕文、傳統榨油車的張炳煒、張可畏等人,領獎人都表示是此生第一次工作受到肯定領獎,非常榮耀且欣慰深具意義,值得推廣。
黃奕贊師傅的復興製麵店,就在沙美車站後金沙商圈的入口處。許多來此吃早餐的遊客,都會經過這間老店,經常會看到店門口的木架上懸掛有如線簾或瀑布飛洩般的麵線及麵條,吹曬在陽光和風中,形成絕佳的鏡頭取景目標;還有手工切麵的功夫,也是一絕。黃師傅談起跟隨一生的手活受到肯定,臉上有幾許靦腆的微笑。近年有許多吃過的網友熱情主動在網路上幫復興製麵店推廣銷售。
黃奕贊師傅表示,他是跟隨父親開始學習製麵,直到1965年正式登記成立復興製麵店,是金沙商圈的老字號。黃師傅說金門傳統日曬風乾3、4小時製成的手工麵線,沒有加鹽巴,吃起來會比加鹽巴由現代機器烘培的,比較不會斷,好吃且久煮不爛,其關鍵就在這裡。黃奕贊師傅說,傳統金門麵線每卷常疊成8字型或直線型。代表「發」和「長壽」。
張延鴻的振泰製麵店在沙美老街附近,除了麵線麵條,還製作餛飩皮、水餃皮和七餅(拭餅)皮等,很受鄉親歡迎和預訂。頒獎當天由張夫人陳招治女士身穿紅衣代表領獎,相當高雄。
長合餅舖於金沙商圈內,創立於1917年,目前由第二代黃養旺先生及第三代黃朝彬、黃朝翔兄弟合力經營。黃養旺夫人何明美女士於代表領獎時表示,長合餅舖在百年歷史中,老師傅不斷的改良產品,堅持天然、健康又符合現代人的口味,第三代則赴台就讀高雄餐旅大學烘焙管理系,返鄉後將學術與理論結合實務,以西式的原料及技法融入閩式傳統糕餅,仍遵循傳統古法獨家研製技術,因此店中所有食品皆不含防腐劑,香精等人工化學添加物。
何明美女士表示,長合餅舖音因為有年輕一輩的傳承和投入,讓原本的傳統包裝已改變成獨立的單入包裝,使得產品的保鮮期拉長,因此網路的訂單於近幾年快速成長,可以嘗試將傳統閩式糕餅文化,推廣出去,讓更多人認識。如金門人熟知的傳統糕點:寸棗糖、花生粩/芝麻粩、一口酥、米香、牛軛餅、綠豆椪、綠豆糕、鹹糕仔、小麥糕等令人回味。何明美女士表示,長合餅舖讓糕餅在傳統老舊毫無變化的製作中,混入了的西點風格,讓糕餅注入了一股新血,結合網路行銷,使中式糕餅可以擄獲各個年齡層的喜愛,只有堅持創新才會長久,帶動大家真誠的感動。
另外,金門文化園區歷史民俗博物館還展出由金沙鄉彥黃奕文,捐贈父親黃順良於民國四、五十年購置之製麵機組,目前於博物館第三展示館中展出。黃奕文回憶說,這一套機器是父親黃順良當年向台灣廠商購買日本製打麵機,請來金城的技師前來組裝,因機組設備過大,無法順利搬入屋內,於是拆除屋頂,才可將機器置入屋內。於是黃順良開始學習操作,並找來當年部隊中的大陸籍師傅教學如何製麵, 除供金沙鎮除居民外,尚有金東師駐軍,麵食算是主食,打麵非常忙碌。當時沙美共有四部打麵機,提供金沙軍民所需。當年大部分麵粉都由台灣進口,或由軍方之麵粉來換取代工後之麵條、麵線、油麵、油乾(油麵曬乾)。
由金沙鄉親張炳煒和張可畏,分別捐贈給歷史民俗博物館珍藏的兩台半世紀前的舊式榨油設備,金門稱為「油車」,從新加坡經廈門轉口引進金門。這種油車,最早稱為「臥式木製榨油間」,即「木楔式榨油間」,為傳統的、古老的製油設備。其設備主體,是以質地堅硬的樹幹,裡面挖成中空狀,樹幹側表面切開一條縫隙,其用途便於放入豆餅。這種木製榨油台俗稱油車仔,因此榨油俗稱「做油」,昔日榨油坊稱為「油車仔間」。後因被現代機械化榨油和製油取代,「做油」業才逐漸沒落。這兩台油車,可以說見證了金門和金沙榨油業的發展與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