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軍校 黃埔維新

中華民國在哪裡,黃埔就在哪裡。1924年成立的陸軍軍官學校在過去1個世紀榮耀與犧牲的艱苦歲月裡,雖然經歷了黃埔、南京、成都,以及鳳山4個時期,黃埔軍校一直追隨著,也捍衛著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自1911年創建後,前有帝制復辟,後有軍閥混戰,民主共和難行,國家依然凋敝。孫中山感慨只有革命的政黨,卻沒有革命的軍隊,因此即使在複雜的列強算計下,仍然決定建立一個以要求既不會「貪生怕死」,也不為「升官發財」做為招生對象的軍校,從而組成一支有理想、肯犧牲的革命武力。

黃埔校歌中「主義須貫徹,紀律莫放鬆,預備做奮鬥的先鋒」提示了為實行三民主義的基本信念,而「打條血路,引導被壓迫的民眾,攜著手向前行」也多少含有布爾什維克的味道。但後來成為中華民國國歌,孫先生在黃埔軍校1924年6月16日開學的訓詞,仍緊緊定錨在自由平等博愛,民有民治民享的共和國。

今年慶祝建校暨建軍100年的黃埔陸軍軍官學校,不是近代中國最早創設的軍事學校,校史裡也經歷過榮耀、屈辱甚至羞愧,但黃埔畢業生確實曾以遠高於世界其他知名軍校比例的犧牲,抵禦外侮,捍衛國家。

從大陸到台灣,黃埔軍校在台的蛻變,根本上揚棄了「黨指揮槍」,徹底轉變成國軍,沒有「解放人民」的問題,只有「保衛人民」的使命。今日的陸軍官校傳承百年黃埔精神,將繼續肩負捍衛民主與國防安全的責任。

赴死的黃埔,成就偉大的黃埔;維新的黃埔,鍛造未來的黃埔。孫中山先生100年前就講「革命軍的基礎,在於高深的學問」。至今尖端科學技術猛進,國家安全範疇擴大,軍事用兵戰法翻新,過去因外交困境而孤立的國軍,如今因強權對峙而有了更大的外軍交流機會。國防領導要有加大軍事教育投資的決心,軍校師生要有調校教學內涵與國際先進軍事知識接軌的本領。黃埔百年的新使命就在培育與世界比肩的下一世代指揮官。

從《武經七書》到《曾胡治兵語錄》,中華傳統兵學思想不是阻礙軍事革新的舊思維,而是千年砥礪領導與治軍作戰的結晶,是我們軍校特有的法寶,也是理解軍事戰略文化的根本。中西融會的哲學、科學與兵學教育仍將是我們軍校教育向前看的基礎。

黃埔100年的校史緊緊鑲崁在中華民國113年的歷史中,也映照了孫中山先生130年前成立興中會的初心。以黃埔老師、教官與學生為骨幹,結合各方軍隊以血肉對日抗戰以保國祚的歷史如果被切割,就斬斷了黃埔的歷史。不重軍史戰史之軍,則無根源,無魂魄;無根無魂,則軍不可以戰。

中華民國在台灣歷經持續的民主化進程,多次完成政權和平移轉,與黃埔同根同源的所有軍校及全體國軍服膺憲法,捍衛民主,效忠國家密不可分。如今我們再一次嘗試以非軍校畢業生統領兵部,在百年校慶將至之時,全民全軍都將檢視黃埔精神榮耀傳承的延續。

沒有人生下來就是軍人,可以選擇不報考軍校,更不必然與黃埔結緣,但是只要認同「親愛精誠」是群體力量的基礎,「犧牲、團結、負責」是成功處世的精神,則人人皆可以是黃埔子弟,做為「國家的干城」。

只要黃埔在,中華民國就在。當前台海風雲詭譎,中美爭霸不休,中華民國的生存與發展再度與這所百年軍校命運緊扣。黃埔100,國軍一脈,惟願我全體將士「親愛精誠,繼續永守,發揚吾校精神」!(作者為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