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尤研究發現,歐洲年輕一代對中美均持批評態度

Flag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fly from a lamppost
Flag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fly from a lamppost

一項研究發現,三個歐洲國家的年輕人對於世界兩個最強大的國家持尖銳的批評態度。

總部在美國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調查發現,這些年輕人對於美國作為"世界警察"的角色,以及中國逐漸增強的經濟體量感到擔憂。

這項研究是以來自英、法、德三國約120名年齡介乎18至29歲的成年人組成的焦點小組為基礎。

參與者遍及不同的意識形態光譜。

很多人表示擔憂美國如何在全球舞台上施展其權力,並批評美國在國外的利己行為。

「所有三個國家和四個意識形態組別當中,年輕歐洲人都堅定地認為,美國作為世界警察所作出的行為對世界民眾造成損害,」研究人員在報告中這樣寫道。

以美國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軍事干預為例,他們特別指出, 美國對外的影響力有破壞作用。

還有意見指,美國在不解決國內問題的情況下,在外面談人權和民主是偽善的。法國一名女性說:「他們在墮胎權問題上就在倒退。」

德國弗蘭斯堡大學(University of Flensburg)的埃曼努爾·多伊施曼(Emanuel Deutschmann)說,歐洲年輕人是在特朗普執政期間度過他們的「成型期」,這會長期破壞他們對美國的印象。

在皮尤這項研究當中,對於中國經濟統治力的不安,批評主要集中在其國內侵犯人權和在南海的軍事行動。

Biden and Xi in virtual meeting
Biden and Xi in virtual meeting

我們認為他們在商品製造方面了不起,但是在人權方面一塌糊塗,」一名立場偏右的英國女性這樣表示,並指出中國當局對待穆斯林少數族裔群體的方式。

人權組織相信,過去幾年,中國在一個被國際稱作「再教育營」的設施中拘押了超過100萬維吾爾人。

中國在香港對言論自由的鎮壓,以及被指重繪南中國海地圖等,同樣受到批評。

但是,接受皮尤中心問卷調查的人也承認,要令他們的國家和他們自己在經濟上與中國脫離聯繫「不是一個切實可行的目標」。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國研究院(Soas China Institute)院長曾銳生(Steve Tsang)指,年輕的歐洲人常常批評自己的國家——而且「一開始不會特別感激和欣賞當權者」。

美國和中國在不同的方面驗證了這一點」他說,這使得這個研究結果並不令人意外。

Car bombed in Baghdad in February 2004
美國曾在伊拉克面臨叛亂和內戰造成的艱難局面

曾銳生認為,年輕歐洲人的態度和美國人或中國人有所不同——他們主要關注環境和過好生活方面。

他們不喜歡大國去「指揮別人做什麼」。美國人是「比他們自己願意承認的更帝國主義」,而中國則表現得「相當殖民主義」。

這名倫敦的學者表示,歐洲的年輕人對於美國入侵伊拉克、拜登執政下從阿富汗撤軍的「混亂」和中國在新疆和南海的行動等是會分開看的。

他還表示,看到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恃強凌人,打開了他們對中國大陸和台灣的視野。

在參與者提到美國在烏克蘭對抗俄羅斯的戰爭中所提供的協助時,態度往往較為正面,特別是那些希望對俄強硬的年輕人。

但是有美軍直接參與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在形成對美國影響力的觀感時佔更大的比重。

在紐約和華盛頓的9/11襲擊事件之後,美國領導的聯軍於2001年入侵阿富汗並推翻了塔利班政府。

持續20年的戰事造成雙方數以萬計死亡之後,美國作戰部隊在2021年9月撤離,之後塔利班重奪阿富汗的控制權。

2002年3月,美國及其盟友入侵伊拉克,推翻薩達姆·侯塞因(Saddam Hussein)政權,他們指其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但是,他們並沒有找到這種武器,美軍在2011年撤出該國,但是直到現在仍然能感受到該次入侵的代價。

死亡的人數估計以十萬計,而美軍撤離也導致所謂伊斯蘭國恐怖組織的冒起,給全球安全帶來後果。

最近,在涵蓋更廣泛年齡層的一個皮尤調查中,美國在歐洲人眼中的形象要稍為正面一些。這是在拜登當選總統之後有所提升,後者積極強調在對外政策方面的伙伴與聯盟關係。

這個涵蓋18個國家的皮尤調查顯示,人們對美國的觀感比對中國要更正面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