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癢得受不了 擦藥膏止癢小心小癢變大病

唸大學的小吳最近有胯下癢的毛病,看到成藥廣告就到藥局自行買藥塗抹,剛開始症狀有改善,但又一直反覆復發,且愈來愈嚴重,最後不得已只好到醫院看診。醫師一看,小吳的病灶已經有皮癬菌(黴菌的一種)感染的現象,又因為擦了含類固醇的成藥,讓病灶更加嚴重!

很多人以為皮膚癢癢的,隨手拿個止癢藥膏擦一下就好,真是這樣嗎?臺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皮膚科副教授廖怡華接受《好健康》雜誌訪問時指出,皮膚癢的時候如果拿的止癢藥膏只是薄荷、樟腦、抗組織胺等單純的止癢成分,是可以先拿來擦,暫時止癢;但若藥膏含有類固醇成分,要先確定皮膚癢的病因才能使用,最好找皮膚科醫師診治,確診後再到藥局買藥膏擦,以免愈擦愈嚴重。

提醒:皮膚癢的時候千萬不要用熱水燙,會加速紅腫熱痛的發炎反應。另外要避免搔抓,會讓發炎更不易好,若抓到皮膚破了,細菌跑進去,還可能變成繼發性的感染,嚴重會引起蜂窩性組織炎。若皮膚搔癢症狀影響到睡眠品質,可請醫師開立口服抗組織胺藥物,緩解症狀。

外用類固醇藥膏是對付濕疹(皮膚炎)的最佳武器,但是很多人對類固醇有負面印象,其實類固醇藥膏的使用過與不及都不好。在治療上,外用類固醇強度從重到輕,分為1~7級,醫師會依部位及嚴重程度給予不同強度的類固醇。

以臉部、陰囊部位為例,通常會用6、7級的類固醇治療,因為這些部位的皮膚薄經皮吸收佳,不宜用太強的類固醇,易造成皮膚萎縮、毛囊炎、微血管擴張、酒糟等副作用。

坊間販售的成藥若是「複方」,大都同時含類固醇、抗生素、止癢等成分,內含的類固醇並未標示出第幾級,如果用到太強的劑量,特別是臉部及胯下,可能造成皮膚變薄萎縮、微血管擴張、色素脫失、毛囊炎或黴菌感染等副作用。

夏日常見的黴菌感染皮膚病,包括「香港腳」、「股癬」、「灰趾甲」。黴菌感染典型症狀為一圈環狀的脫屑,但有些症狀也跟濕疹類似,如水皰、紅、癢、脫皮等,常讓人誤以為是濕疹而使用類固醇。

若是黴菌感染卻誤用含類固醇藥物,一開始也許會好,但類固醇無法殺死黴菌,且有免疫抑制效應,之後病灶會更惡化,不僅治延誤治療時程,也干擾醫師判斷病灶的正確性。

總而言之,皮膚會癢,成因很多,不要隨手拿皮膚藥擦,建議若有發癢、起疹、紅腫、脫皮等現象,最好還是找皮膚科醫師診治,不要自行擦藥。

皮膚若有發癢、起疹、紅腫、脫皮等現象,最好找皮膚科醫師診治,不要自行擦藥。(圖為好心肝門診中心皮膚科門診)
皮膚若有發癢、起疹、紅腫、脫皮等現象,最好找皮膚科醫師診治,不要自行擦藥。(圖為好心肝門診中心皮膚科門診)

延伸閱讀:夏日好發皮膚病 濕疹、黴菌感染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