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血管瘤若影響外觀及功能 建議積極治療

一般提到皮膚的血管瘤,有分為先天及後天;先天血管瘤又叫血管性胎記(Vascular birthmarks),主要分為兩類:嬰兒期血管瘤(Hemangioma of infancy)以及血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

好心肝門診中心皮膚科兼任主治醫師林明秀,在接受《好健康》會刊諮詢時表示,最常見的血管性胎記是皮膚血管母細胞間葉增生形成的嬰兒期血管瘤,是嬰幼兒期常見的軟組織腫瘤,屬於良性瘤,由於絕大多數看起來是亮紅色結節或斑塊,且上面有類似草莓表面的小隆起,因此又被稱為草莓型血管瘤(Strawberry Hemangioma)。


出生後即出現 有機會自行退化消失

嬰兒期血管瘤通常在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後即出現,好發在頭頸部,臨床上約二分之一長在頭頸部,有四分之一患者則長在軀幹。嬰兒期血管瘤一開始只是皮膚上一點點紅色的斑點,有的則是不起眼的皮下軟腫塊,但在1歲前有一段快速生長期,導致血管瘤變得更大。通常嬰兒期血管瘤2歲前就會開始自行退化,過去有學者認為,5歲時約一半的血管瘤會退化,到了9歲時幾乎9成以上的血管瘤都已經退化,最晚可到12歲消失。然而最近的臨床觀察發現,嬰兒血管瘤通常一歲到一歲半左右停止成長,一到二歲間進入退化期,如果到兩歲仍然沒有退化跡象,應該就不會退化了。有些患者的血管瘤即使退化了,仍然留下輕微皮膚萎縮、脂肪纖維化或血管擴張等痕跡,但目前無法事先預測。


長在特殊部位或面積過大 建議就醫治療
所以,嬰兒期血管瘤是否需要治療,建議由皮膚科醫師診斷後,依據每個患者的狀況提供最適當建議,臨床上差異性很大,從只是觀察等待消失,到積極的手術治療都有可能。若血管瘤會影響外觀及功能,建議要積極治療,比如長在眼睛周圍,可能導致視力障礙或功能異常,就不應該等待自行退化消失,建議早期就醫治療。


嬰兒期血管瘤本身雖然是良性,但如果大面積產生,仍可能造成嚴重的併發症,比如過大的血管瘤使心臟血流過量輸出而導致心臟衰竭,有些則可能合併血小板溶解,這類病灶一定要治療。嬰兒期血管瘤的患者須經皮膚科醫師評估,需要治療的話,對於點狀或表淺的小病灶,可以用染料雷射;若是大的病灶,可以使用口服乙型阻斷劑或局部注射類固醇。有些嬰兒期血管瘤比較大或位置長在容易磨擦的地方,容易出現表面潰瘍的傷口,雖然通常不會造成大出血,但會造成疼痛,以及增加感染的風險,建議若出現疼痛、發炎、傷口或結痂,須儘早就醫。.


血管畸形不會自行消失

血管畸形為外觀和嬰兒期血管瘤非常類似但成因不同的病灶,是因不正常的先天性血管叢生而形成的,通常患者一出生時即已存在,但是沒有明顯的退化期。此病灶治療的選擇和嬰兒期血管瘤類似,比較平的病灶可使用染料雷射,其他治療選擇還包括注射血管硬化劑或手術治療。


成年後也可能長血管瘤

至於成年後皮膚才突然長出的血管瘤,為後天性血管瘤,主要與荷爾蒙或疾病有關,常見者為以下3類:
1.櫻桃狀血管瘤:

原因不明,與年齡及懷孕有關,好發於30-40歲以上,無症狀,主要長在軀幹、四肢。
2.蜘蛛狀血管瘤:

常見於肝硬化或使用動情素治療的患者,由中心小動脈放射出的微血管網,在胸、腹部皮膚出現如蜘蛛網狀的紅痣。
3.血管角化瘤:

好發在男性的陰囊,女性會陰部,為紅紫色小丘疹。
對於上述這些成年後皮膚出現的血管瘤,通常都是以打染料雷射、電燒或手術等方式治療。
全文請見 http://se.piee.pw/BWT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