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轉衰的兩大政治失誤

一位皇帝,為了滿足自己的貪欲,活生生地拆散別人的家庭,這難道不是奢侈腐化、不是墮落嗎?既然在精神上已經不再勵精圖治,政治上的問題也就隨之出現。什麼問題呢?

第四,這是一個國際化的時代。怎樣才叫國際化呢?舉一個數字大家就知道了。根據《唐六典》記載,開元時期到唐朝朝貢的藩國有七十多個。形形色色的異邦人,到唐朝來幹什麼呢?有政治使節,有留學生,有學問僧,但是,最多的還是商人。在唐朝,只看一個地方,就知道當時的國際化程度了。哪兒呢?長安城的西市。大家知道,長安城一共有兩個市場,一個東市,一個西市。唐朝的對外貿易主要通過絲路進行。中國商人從長安往西走,反過來,中亞、西亞乃至歐洲的商人則沿著絲路從西邊往長安來。這樣一來,西市自然占盡地利之便。在這兒,既雲集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更雲集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寶貝。因為西市太繁華了,簡直就像一個吸金窟一樣,所以,在當時又號稱金市。西市周圍,像景教(也就是基督教)的教堂,中亞胡人的聚居區,到處都是胡人生活的痕跡。在這之中,什麼最引人注目呢?胡姬。就是胡人的少女,亦或少婦。她們隨著父親、哥哥或者是丈夫經過漫漫長途來到長安、來到西市,做什麼?她們做得最多也做得最好的職業就是小酒館的服務生。這些皮膚白皙、能歌善舞的女郎,迷倒了不知多少多情的唐朝小伙子。李白不是有一首詩嗎?「五陵少年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事實上,不光是迷人的胡姬走進唐人的生活,同樣迷人的胡馬、胡香、胡藥,乃至普通人家飯桌上的胡餅,都悄悄地吸引著唐朝人,也影響著唐朝人,甚至變成唐朝文化的一部分,這就叫做張開雙臂,擁抱世界。

鑑真和尚影響力

但是,我們也知道,一個國家如果只能接受外來文化,而不能輸出自身文化,那就不能稱為大國。大唐玄宗時代,不光是熱情擁抱世界的時代,更是熱情回饋世界的時代,怎麼回饋世界呢?兩個途徑。第一,接納東亞各國的留學生、學問僧來學習大唐文化。第二,自己走出國門,傳播文化。在傳播文化的使者中,最有名的就是鑑真和尚了。他從玄宗天寶元年(七四二年)開始,立志到日本傳播佛教,經歷了五次渡海失敗之後,仍然百折不撓,終於在第六次的時候成功了。這一年,已經是天寶十三年(七五四年),而且,這時候,鑑真和尚已經雙目失明。這是多麼了不起的精神啊!鑑真和尚在日本生活了十年,不僅成為日本律宗的開山大師,而且給日本帶去建築、藝術、醫學等方面的知識,最後在日本圓寂。事實上,當時唐朝向東亞國家輸出的可不止是佛教,更重要的還是本土產生的儒家思想。就是在唐朝,一個以儒家文化為底蘊的所謂東亞文化圈形成了。這樣的國際影響力,不正是盛世最重要的表徵嗎?

聽完這些讓人熱血沸騰的故事,可能有人要有疑問了,唐玄宗所開創的開元天寶時代,既然是如此的富裕開放、如此的風雅和諧,為什麼還會爆發安史之亂,讓大唐從太平盛世轉眼就跌入天下大亂的深淵呢?

任相失誤 拒絕納諫

唐玄宗時代由盛轉衰的原因是什麼呢?我想重點談兩個原因。第一,社會發展造成的制度不完善。唐玄宗時期是社會高度發展、變革特別激烈的時代,很多舊制度都失效了,替代它們的新制度正在形成。但是,任何一種新制度都需要長期磨合才能成熟。而在成熟之前,它必然存在缺陷,可能誘發危機。就拿給唐朝釀成大禍的節度使制度來說吧!它本來是為了解決府兵制既擾民、戰鬥力又差、還缺乏邊防常備軍的窘境而產生的,它的出現本來是好事,也解決了當時唐朝軍事上的大難題。但是,這種制度也存在著缺陷。什麼缺陷呢?它把兵權都集中到邊將手裡,形成所謂內輕外重的不穩定結構。一旦節度使的忠誠出現問題,危機就會應運而生。換言之,這本來就是一種還不成熟的制度。這就需要用人的智慧來駕馭、來補足了。但是,非常遺憾的是,唐玄宗時代由盛轉衰的第二個原因,恰恰就是人的層面也出問題了。

出現什麼問題了呢?唐玄宗逐漸陶醉於開元盛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再也不肯克己復禮,而是變為驕奢淫逸了。開元年間,唐玄宗不是把宮裡的奢侈品都搜出來燒了嗎?但是,天寶年間,專為貴妃刺繡的女工就有七百人。開元年間,唐玄宗不是把宮女都放回家嗎?但是到了天寶時代,他又開始到處訪求美女了。而且,為了選美,唐玄宗還特地設置一個使職,叫花鳥使,由宦官擔任,專門到民間挑選漂亮的大姑娘、小媳婦。元稹有一首詩叫《上陽白髮人》:「天寶年中花鳥使,撩花狎鳥含春思。滿懷墨詔求嬪御,走上高樓半酣醉。醉酣直入卿士家,閨闈不得偷迴避,良人顧妾心死別,小女呼爺血垂淚。十中有一得更衣,永配深宮作宮婢。」一位皇帝,為了滿足自己的貪欲,活生生地拆散別人的家庭,這難道不是奢侈腐化、不是墮落嗎?既然在精神上已經不再勵精圖治,政治上的問題也就隨之出現。什麼問題呢?

唐玄宗後期,在政治上有兩大失誤。第一是任相失誤。第二就是拒絕納諫。我們講過,開元年間,唐玄宗一直是根據需要隨時調整宰相人選。這些宰相,都能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也都能隨時指正唐玄宗的失誤,正是他們和玄宗一起締造輝煌燦爛的開元盛世。但是,從開元後期開始,唐玄宗愈來愈懈怠朝政,也愈來愈喜歡柔順能辦事的李林甫了。李林甫不是一個有遠見、能夠把握政治方向的人。更要命的是,他也不是一個正人君子,平生最擅長嫉賢妒能、打擊異己。自從他當了宰相,玄宗就再也聽不到高瞻遠矚的真知灼見,社會問題也長期得不到解決,國家能不走下坡路嗎?本來,如果宰相不行,還可以用納諫制度來調整、來彌補。但是,到了天寶年間,不僅是李林甫、楊國忠他們不讓唐玄宗聽到不同意見,就是唐玄宗本人,也不願意再聽逆耳忠言。

安史之亂爆發前,有人向玄宗彙報安祿山要謀反的事,他聽也不聽,就直接把人家送到安祿山那裡去。這樣拒絕批評、拒絕建議,能不天下大亂嗎?唐玄宗為什麼會犯這樣大的錯誤呢?(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