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測日本核廢水對海洋影響 遠洋漁業重鎮高雄將增2生物氚檢測實驗室

國家原子能科技研究院於111年8月啟用我國第一間生物氚檢測實驗室,目前年檢驗量能已提升至1,400件。(楊文君攝)
國家原子能科技研究院於111年8月啟用我國第一間生物氚檢測實驗室,目前年檢驗量能已提升至1,400件。(楊文君攝)


日本福島核電廠將長期排放含氚處理水,對我國海域及漁業是否造成影響,需仰賴科學檢測數據進行相關評估。國家原子能科技研究院於桃園市建置我國第一間生物氚檢測實驗室後,也將協助位於高雄市的核安會輻射偵測中心及高雄市衛生局建置生物氚檢測實驗室,將針對遠洋漁業進行輻射偵測。

國家原子能科技研究院於111年8月啟用我國第一間生物氚檢測實驗室,目前年檢驗量能已提升至1,400件,除可提供相關漁產品檢測分析服務外,也用於分析我國鄰近海域生態環境中的氚含量,作為日本排放含氚處理水後,評估我國海域生態輻射影響重要參考依據。

國原院副院長王正忠指出,生物體內的氚,依其化學組成可分為組織自由水氚及有機鍵結氚兩類,其中,組織自由水氚可用「冷凍真空乾燥技術」萃取,而有機鍵結氚則需將乾燥後生物樣品在通氧高溫條件下緩慢燃燒取得,最後以「低背景液態閃爍計數儀」測定氚核種含量,目前測量的漁產品氚含量都在背景值下。他說:『(原音)最多還是自由水氚,就是體液這塊最多,如果那塊合格,那有機鍵結氚就更合格,這個(有機鍵結氚)會燒比較久,前面那個(自由水氚)比較快,若自由水氚達到10貝克,表示比較高,再來測有機鍵結氚。』

國原院也透露,目前桃園市的生物氚檢測實驗室主要檢驗基隆港及桃園機場相關日本海域的漁獲,後續會協助位於高雄市的核安會輻射偵測中心及高雄市衛生局建置兩間生物氚檢測實驗室,針對遠洋漁業重鎮進行輻射偵測把關,屆時全台將有三間生物氚檢測實驗室。


研究人員先將檢驗的魚種去掉內臟,只取可食用的部分進行檢驗。(楊文君攝)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台灣將打造首座核融合實驗設施 地點選定桃園市國原院
中國核電廠排水含氚量 最多達日本福島第一核廠9倍
日本排放第二波核廢水 核安會:嚴密掌握相關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