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美國和印太國家夥伴關係 學者:若川普上台可能會這麼做

美國前總統川普的外交政策飽受批評,因他疏遠和盟友及夥伴,損害美國的全球地位與力量,而美國智庫「蘭德公司」研究員葛羅斯曼撰文表示,川普對台灣抵禦中國進犯的承諾也不如歷任美國總統,但現任總統拜登讓美國和印太夥伴來到史上最深、最穩狀態,與台灣關係更是1979年以來最強健。

《外交政策》(FP)5日刊出葛羅斯曼(Derek Grossman)文章,內容稱雖然美國的盟友和夥伴關係遭到川普(Donald Trump)欺凌與破壞,此關係仍存在,且與印度、日本的關係更是蓬勃發展。他表示,美國與盟友及夥伴的關係來到史上最深、最穩狀態,證明此關係具卓越的持久性。

葛羅斯曼稱,美國數十年來培養這些友誼網絡,並使其制度化,而拜登政府不只把川普破壞4年的重要關係轉回正常狀態,還支持盟友與夥伴嚇阻中國及北韓2個區域主要威脅。「拜登團隊得到北京當局本身很大的協助」,他直言,「中國沒完沒了地自作主張使其鄰國焦慮升高」。

葛羅斯曼說,如同任何國際關係學生可預測,中國的行為促使該區域愈來愈多國家放棄老舊、逐漸行不通的不選邊站口號「避險」(hedging),並採取反抗中國的平衡戰略。他提到,理論上而言,11月中旬有成果的拜習會可能使中國降低其武斷行為,但基於多個原因,看起來是不太可能達到。

「北京當局升高的經濟和軍事力量激發信心,以自身方式推動在該區域長期的主權和領土主張」,葛羅斯曼稱,中國也不避開與美國在此地區和其他區域展開激烈競爭。他表示,雖然還不清楚新的地緣戰略平橫對維持全球和平與穩定的願景是好是壞,但對正加強及擴大已活躍的聯盟、夥伴關係的美國是好消息。

<cite>2023年6月3日,美軍飛彈驅逐艦鍾雲號(USS Chung-Hoon)在台灣海峽執行例行任務時,遭遇中國海軍的軍艦以「不安全方式」接近。(美聯社)</cite>
2023年6月3日,美軍飛彈驅逐艦鍾雲號(USS Chung-Hoon)在台灣海峽執行例行任務時,遭遇中國海軍的軍艦以「不安全方式」接近。(美聯社)

中國促使美國與盟友更密切

葛羅斯曼指出,美國和台灣的關係是1979年美國外交轉向以來的最強健狀態,而2022年8月時任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到訪,這環繞川普時期通過的《台灣旅行法》及《台北法》,其尋求確立台灣的實質主權並獨立於中國,以及擴大與美國和其他國家有更高層級關係的外交放鬆空間。

葛羅斯曼提到,在拜登(Joe Biden)時期,美國幾乎每月持續派軍艦通過台灣海峽,以此展示該海峽的國際地位並嚇阻中國。他表示,美國也維持定期軍售的承諾,且拜登曾在4個公開場合表明,若中國犯台,美國會軍事介入,而美國與台灣事實上並非安全聯盟,甚至未承認其為國家。

葛羅斯曼表示,拜登的這些聲明讓台灣一些人感到緊張不安,據稱包括台灣總統蔡英文在內,因認為美國或許沒必要挑釁中國,但這種前所未有程度的程度,對台灣來說當然歡迎。他直言,不論誰在2024年1月贏得台灣總統大選,新政府幾乎確定會實施對美國友好政策。

葛羅斯曼說:「基於台灣大眾對於提升美國支持的渴望,就連對中國友好的在野黨候選人都很難有其他作為。」在東北亞部分,美國處於史上最強大地位,美日安保同盟一直是美國在此地區的戰略基石,今日雙方幾乎在外交、防衛戰略各方面進行合作協調。

葛羅斯曼稱,日本近來就憲法第9條開出一些彈性空間,同意日本海岸遠處執行軍事任務,包括與美國海軍和其他夥伴在南海聯合演習,而日本除了一再提出對北韓的擔憂,也表明需要維持台海和平穩定,此舉卻激怒中國。他指出,美國和日本正進一步深化應對威脅的情報共享。

<cite>2023年8月18日,美國總統拜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右)、南韓總統尹錫悅在大衛營舉行峰會。(AP)</cite>
2023年8月18日,美國總統拜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右)、南韓總統尹錫悅在大衛營舉行峰會。(AP)

深化日韓菲安全夥伴關係

「日本也正加強與其他美國盟友和夥伴的安全合作,像是菲律賓、南韓、印度及越南」,葛羅斯曼直言,很難想像美國和南韓的關係會比現在還好,南韓總統尹錫悅自2022年上任後,就堅定支持美國在該區域和其他地方的倡議,並在許多方面鏡射拜登政府對北韓的態度。

葛羅斯曼認為,南韓此舉本質是戰略耐心(strategic patience),這是最初於歐巴馬時期採取的政策,即忽略北韓,直到制裁效果大到足以讓北韓坐上桌談論去核化,而在尹錫悅時期,南韓也擴大有關核武的資訊共享及協調,以此深化與美國的同盟關係,「這是兩國新里程碑」。

「和日本一樣,南韓也表明反對中國對台灣的激進行為」,葛羅斯曼說,尹錫悅3月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成為逾10年來首位訪日的南韓總統,且參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年度峰會,以及批評中國武斷行為及俄羅斯侵略烏克蘭,都凸顯他認為南韓必須成為「全球關鍵國家」(global pivotal state)的看法。

另外,拜登、岸田文雄、尹錫悅8月在美國大衛營會面,這是史無前例的美日韓三方會談。葛羅斯曼指出,關鍵的東南亞國家也在傳向美國,像是美國和菲律賓的同盟關係已從杜特蒂時期和中國眉來眼去的情況中恢復,2022年上任的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 Jr.)已和拜登見面2次。

葛羅斯曼提到,當菲律賓在專屬經濟海域面對漸增的激進和脅迫灰色地帶戰術時,美國持續強調對菲律賓「鐵一般堅定」的承諾,特別是前往仁愛暗沙的菲律賓補給團和進行護衛的海巡船10月22日遭中國艦艇撞擊,從美國總統、國安顧問、國務卿到國防部長都重申,若中國攻擊菲律賓政府和軍事資產,恐怕會觸發《美菲共同防禦條約》。

<cite>2023年9月11日,美國總統拜登在河內總統府舉行的國宴上與越南總統武文賞等官員一起舉杯。(美聯社)</cite>
2023年9月11日,美國總統拜登在河內總統府舉行的國宴上與越南總統武文賞等官員一起舉杯。(美聯社)

與印尼、越星進行安全合作

「儘管令人感到討厭和憂心,北京當局的戰術仍保持在未達門檻狀態,意味威懾發揮效用」,葛羅斯曼稱,菲律賓2023年稍早擴張《加強防務合作協定》(EDCA)中美國可用的基地數量,從5個增至9個,且允許美國就未來與中國有關的突發事件進行預先部署和輪派駐軍。

小馬可仕也對台海局勢表達關切,並歡迎美國、澳洲、日本海軍增加在南海的巡邏。菲律賓和美國也在距離台灣不遠處進行海空聯合巡邏,這是自2016年杜特蒂(Rodrigo Duterte)暫停此行動以來的首次聯合巡邏。另外,拜登9月訪問越南,兩國升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根據葛羅斯曼,與越南有此層級的國家還有中國、印度、日本、俄羅斯及南韓,且越南分別於2022年12月和2023年11月與日本、南韓關係升級。他直言,應對中國在南海的行為是越南提升與美國夥伴關係的原因之一。印尼總統佐科威(Joko Widodo)11月訪美後,兩國也升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美國國防部長奧斯丁(Lloyd Austin)11月出席東南亞國家協會(東協,ASEAN)國防部長會議時,也與印尼簽訂防衛合作協定。葛羅斯曼表示,雖然細節尚未公布,但顯然美國和印尼在各方面尋求更密切的安全合作,包括應對中國的海洋區域認知。

葛羅斯曼提到,做為美國實質安全盟友的新加坡,繼續讓美國進入位於關鍵戰略位置麻六甲海峽的樟宜海軍基地。新加坡維持與美國和盟國部隊軍事演習的長期參與,並支持自身未加入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和澳英美三方安全夥伴關係(AUKUS)。

<cite>2021年9月25日,四方安全對話(Quad)領導人白宮峰會(AP)</cite>
2021年9月25日,四方安全對話(Quad)領導人白宮峰會(AP)

拉攏印度卻忽略巴基斯坦

可是身為長期盟友的泰國,並不認為中國是足以應付的威脅,導致美泰關係出現些許緊張。美國在泰國2014年軍事政變後祭出制裁,使得泰國轉向中國尋求安全合作,但美國2019年解除制裁,盟友關係逐漸恢復常態,只是新總理賽塔(Srettha Thavisin)優先外交目標仍不明。

葛羅斯曼稱,美國在東南亞的另個盲點是缺乏與柬埔寨、寮國任何實質接觸,即措施在中國後院形成挑戰的機會。不過隨著與越南的關係提升,而柬埔寨和寮國與越南有相當密切的關係,美國可從中影響這2國。此外,美國和印度快速發展的戰略夥伴關係持續達到新高度。

葛羅斯曼指出,美國希望身為Quad一員的印度在反制中國上能發揮實質作用,而印度雖然迴避正式聯盟,也不太可能支持美國進行未直接影響自身的軍事衝突,但印度辛格(Rajnath Singh)11月和美國國務卿、國防部長會面時坦言:「我們逐漸發現自身與美國協定中的戰略議題,包括反制中國的激進行為。」

葛羅斯曼提醒,美國幾乎把焦點放在印度,忽略想和美國建立全面夥伴關係的巴基斯坦,且在中國和印度爭相拉攏的孟加拉、馬爾地夫、尼泊爾與斯里蘭卡等區域小國,美國的足跡相對較少,而美國2021年8月自阿富汗撤軍後,阿富汗也成為印度和中國戰略競爭的戰場。

葛羅斯曼說,澳洲在印太地區反制中國的步調漸與美國一致,並和日本、菲律賓等美國盟友建立軍事夥伴關係。紐西蘭也開始大規模重新思考,在中國對區域及全球秩序威脅升高情況下的國安和國防戰略,而先前發布的系列報告中,更提到中國對紐西蘭鄰國直接造成新挑戰。

<cite>2023年11月,美國前總統川普在佛羅里達州參加選舉造勢活動。(美聯社)</cite>
2023年11月,美國前總統川普在佛羅里達州參加選舉造勢活動。(美聯社)

川普若上台可能延續印太戰略

葛羅斯曼直言,紐西蘭在暗示中國和索羅門群島2022年簽署的安全協定,而紐西蘭、澳洲和美國都擔心索羅門成為中國在太平洋地區的首個據點。他還說,中國可能與吉里巴斯簽署秘密漁業協定,授權貪婪的中國漁船在其專屬經濟海域內捕撈,這可能對大洋洲其他地方的漁業資源產生負面影響。

不過葛羅斯曼認為,11月勝出的國家黨新政府可能會對中國採取更親商的態度,試圖把經濟往來和政治及安全考量分開。他提到,不少太平洋島國也表明對中國的憂慮和偏好美國,像是帛琉、密克羅尼西亞都邀請美國駐軍,而美國和巴布亞紐幾內亞也簽署防衛合作協定。

此外,美國和夾在中國與俄羅斯之間的蒙古關係也有所進展,且蒙古把美國視為「戰略第三鄰國」。葛羅斯曼說,與蒙古有更大的合作就如同和柬埔寨、寮國進行合作一樣,能使中國分心,迫使其把重心放在鄰近地區,而非像是大洋洲這些地方,並稱美蒙進一步往來還能為阻止俄羅斯帶來額外戰略利益。

「美國在印太地區的最嚴重阻礙是華府當局缺乏對此區域的真正經濟戰略」,葛羅斯曼強調,川普2017年宣布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之後也沒重返取代TPP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而拜登政府推動印太經濟架構(IPEF),卻遠不及任何重要的貿易協定。

葛羅斯曼說,IPEF僅象徵開始多種貿易相關議題的談判,而非印太國家最想要從美國得到的東西,即額外進入美國市場的許可,美國也尚未以可靠方式和該區域重新進行貿易往來。他強調,雖然有不足及要改善之處,美國的盟友及夥伴關係網絡仍良好,且美國幾乎不可能成功拉攏所有印太國家。

葛羅斯曼表示,美國可能會繼續支持及擴大其網絡,嚇阻或複雜化中國與北韓2個區域修正主義強國的未來可能進行的威脅、損害或其他消除印太區域秩序的行為。至於川普可能2024年再次勝選,在中國與北韓威脅不斷上升,加上拜登政府強化聯盟及夥伴關係的強力趨勢,川普上台很可能延續美國印太戰略。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