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沙野「質疑主權論」為何引爆中國與歐洲的外交風波

就在中國與歐盟關係回暖之際,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公開質疑前蘇聯國家主權範圍,引發歐洲輿論海嘯。

中國駐法國大使館4月24日發表聲明,定調盧沙野言論為「個人觀點」,並下架稍早發佈的訪談全文。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重申尊重各國主權獨立及領土完整。

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兼歐盟委員會副主席博雷利(Josep Borrell)指北京已經適當澄清,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就批評外交官不應使用這種言辭,法方全力聲援受影響國家,強調這些國家邊界不可侵犯。

此前,法國以及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都召見中國駐當地大使要求解釋,烏克蘭總統顧問也譴責相關言論。80名歐洲議會議員發表公開信,呼籲法國政府將盧沙野列為「不受歡迎人物」並驅逐出境。

多名國際關係學者向BBC中文分析指,盧沙野言論看似只是小錯誤,卻「致命性傷害」了中國歐盟關係,讓歐洲的親中派「一言驚醒夢中人」,也使此前對北京示好的馬克龍陷入尷尬。

盧沙野說了什麼?

2021年8月29日有烏克蘭民眾慶祝獨立三十週年。
2021年8月29日有烏克蘭民眾慶祝獨立三十週年。

根據中國駐法國大使館微信公眾號一度刊出的訪談紀錄,盧沙野4月21日接受法國電視台LCI訪問時,被問到裏米亞是否屬於烏克蘭,他答道:「這取決於如何看待這個問題。歷史上,克里米亞一開始就是俄羅斯的。蘇聯時期,赫魯曉夫把克里米亞送給了烏克蘭。」

主持人羅契賓(Darius Rochebin)提醒他「從國際法角度,克里米亞就是屬於烏克蘭」,盧沙野回應指「從國際法的角度,甚至可以說那些前蘇聯國家沒有有效的國際法地位,因為沒有國際協議認定他們作為主權國家的地位」。

主持人追問「您意思是說,蘇聯解體後,邊界秩序的問題仍未解決」,盧沙野說:「現在不是糾結這些問題的時候,現在最要緊的是實現停火。」

主持人接著表示,「這並不是糾結細枝末節。如果我們拿掉中國的一部分,然後說:『抱歉,這只是細枝末節』。不是這樣的。在烏克蘭看來,這顯然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盧沙野回應道:「正如我之前所說,要考慮到衝突的來龍去脈,不能簡單地一概而論。有問題可以一起討論。」

中國外交部的切割

訪談全文在4月24日下午已被撤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當天在例行記者會上被追問下架原因時稱,「我不了解你說的情況」。

毛寧回應爭議時強調,中國尊重各國的主權獨立及領土完整,指蘇聯解體後中國是首先與相關國家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之一,建交以來中方始終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原則。她又說,一些媒體曲解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挑撥中國與有關國家的關係,中方將對此「保持警惕」。

中國駐歐盟大使傅聰同日受訪時表示,「中俄合作是無上限的,中歐同樣如此」。

但上述表態未能平息歐洲輿論,當天稍晚,中國駐法國大使館發聲明指,盧沙野的評論「只是表達個人觀點」,不應被過度解讀,其發言並非中國的政策聲明,中方尊重蘇聯解體後誕生的國家作為主權國家的地位。

「致命性破壞力」?

習近平於普京資料照片。
習近平於普京資料照片。

美國巴克內爾大學(Bucknell University)國際關係系教授朱志群對BBC中文指出,沒有一位中國外交部官員為盧沙野背書,顯示其言論不代表官方立場,而北京很快意識到盧的錯誤,因此迅速進行損害控制(damage control),「我認為這事件很快就會結束,除非歐洲的一些勢力不願意讓它過去」。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副教授、卡耐基中國項目研究員莊嘉穎(Chong Ja Ian)則認為,中國官方跟盧沙野切割「做得太遲也太少」,駐法使館似乎是看到毛寧的回應無法安撫歐洲人情緒後,才發表聲明降溫,但拖延只會讓公眾懷疑北京的真誠,而盧本人也沒有明確道歉或收回言論。

目前烏克蘭戰爭未解,北京多次表示希望促成和平談判,但從未譴責俄羅斯入侵或要求俄方撤軍,習近平3月會晤普京時更呼籲中俄共同推動世界「百年變局」,引發歐洲輿論憂慮,莊嘉穎指盧的言論無疑是火上加油。

「普京意圖推翻蘇聯解體後的新歐洲版圖,北京近期對於歐洲秩序曖昧的態度、默認俄羅斯的做法,已經讓很多歐盟成員國尤其是中東歐國家非常不安,因為會直接影響他們的安全和存亡。盧沙野只是兩句話(惹禍),但恰好觸碰到歐盟的痛處。」

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陳家洛告訴BBC中文,中國外交部的切割意味著,北京決心不對盧大使以官方身份公開發表的「個人觀點」負責,「歐洲人都看到這一點,也不會買帳」。

他認為有關言論已造成傷害,對中國歐盟關係有「致命性破壞力」,尤其衝擊與中東歐的關係。「歐盟非常重視平起平坐、互相尊重,我不相信盧沙野不知道這價值觀,但他仍然表達出北京很不屑前蘇聯國家的看法,佐證了中國口講尊重主權,但實際上站在俄羅斯一方。」

歐盟輿論反彈

習近平和馬克龍檢閲中國三軍儀仗隊資料照片。
習近平和馬克龍檢閲中國三軍儀仗隊資料照片。

1991年蘇聯解體,15個前加盟共和國成為獨立國家。目前已加入歐盟的前蘇聯國家,包括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烏克蘭則是凖成員國。

近80名歐洲議員4月23日在法國《世界報》(Le Monde)發表公開信,指盧沙野的激進言論嚴重侮辱相關國家的歷史、文化及完整性,明顯違反國際法和外交論述的界線,「這是最糟糕的戰狼行為,不應置之不理」,他們要求法國外長科隆納(Catherine Colonna)把盧列為不受歡迎人物。

信中強調,中國或任何其他國家都無權質疑他國主權,「主權不是外交玩具,而是國際關係、國際法和《聯合國憲章》的基本要素」。

前歐洲議會政治顧問、台灣國立東華大學助理教授馮儒莎(Zsuzsa Anna Ferenczy)對BBC中文說,歐洲政界和輿論都對事件感到震怒,破壞本來已經脆弱的信任,盧的言論也不合邏輯。

「如果不承認前蘇聯國家的主權,怎樣和他們建交?不過,自相矛盾也是北京一貫的風格,比如一方面強調要和平、尊重主權及領土完整,另一方面卻默許俄羅斯侵犯烏克蘭主權和領土。對歐洲人來說,這印證了,中國並不是一個負責任的聯合國安理會成員國,更不是他們自稱的世界強國。」

馮儒莎提出,盧沙野言論或許不是一個錯誤,而是中國故意模糊焦點,「把討論的焦點轉移到領土主權爭議,而不是問題的本質,就是中國默許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她也擔心這是中國「假信息工程」的一環,「我們當然覺得這樣歪曲事實很荒謬,但中國國內的人可能會相信(質疑主權論)」。

她續指,北京可能藉此試探歐盟的反應,「但這是一個很愚蠢的試探,歐盟不僅沒有被分化,還變得更團結」。

事件也讓法國總統馬克龍尷尬,他早前訪問中國時向習近平示好、爭取北京協助調停俄烏戰爭,已經飽受批評,盧沙野言論進一步打擊其親華路線。學者莊嘉穎說:「(法國)做了那麼多讓步後,你居然講這些話『打臉』,實在太不給馬克龍面子。以後歐盟政治人物與中國互動時會更謹慎。」

學者陳家洛也說,事件對於歐盟的親北京政客而言,可謂一言驚醒夢中人。「原來中國跟你琴棋書畫喝完茶,轉身就這樣對你,這讓他們認清,不能那麼幼稚地去理解中國內部的情況。」

「戰狼外交」重現?

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
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

盧沙野事件引爆外交風波,卻獲得中國國內部分人聲援。

官媒《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4月24日發文維護盧沙野,指烏克蘭事務不是盧的職權範圍,他受訪時只是表達「一般性意見」,面對咄咄逼人的提問回應得非常禮貌,不應被貼上「戰狼」標籤,又認為法國應當保護盧大使的表達權,「不應事後掉過頭來進行政治聲討,那樣做將是法國的恥辱」。

這次盧沙野事件再次引起「戰狼」路線的爭議,今年初前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被調職,曾被視為習近平第三個任期將放棄「戰狼外交」的指標。

學者莊嘉穎指出,「戰狼」是一種戰術,是以實況來決定採取什麼行動,而不是意識形態來帶動行為,因此戰狼外交開始退潮,還是可以看到中國外交部對美國很尖銳的說法,或者英國曼城領事打人事件。

「戰狼這套做法一直維持在那邊,他可以決定什麼時候用或不用,不是說一定存在或一定不存在。他一直預備可以這樣子用,有時候有誤判,講話太興奮等等的,控制不好就會出來了。」

陳家洛也表示,盧沙野事件反映中國「骨子裏還是有強烈的戰狼基因」,並主導著中國外交政策,這路線得到國內部分鷹派和網民讚賞,但外交上反效果,壯大了歐盟疑中派的聲音。

「實際效果是幫習近平『倒米』(幫倒忙),是外交上的一個挫敗、開倒車。本來北京想拉攏歐洲抗衡美國,歐洲領袖也有這個想法,覺得疫情後一些合作和機制可以複常,但現在可預期歐盟會對中國更多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