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看兩不厭仍是沈君山
唐朝詩人李白有〈獨坐敬亭山 〉詩。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縣北。
眾鳥高飛盡 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
前清華大學校長沈君山,略改數字,書於紙上,蓋詩言志也。
眾鳥高飛盡 孤雲亦不閒
相看兩不厭 仍是沈君山
他認為字寫得不夠好,故未懸掛或贈人。沈夫人曾麗華女士最近見示,作者商請她容我裝裱加框,置於案頭,以為紀念。
沈君山1932年出生於浙江餘姚,少年來台,從建中、台大到留美讀書和教書。他可以像其他很多人一樣,終老他鄉。但他基本上是個知識分子,中國文化給知識分子下的定義、課的責任,是「先天下之憂而憂」,是「聲聲入耳、事事關心」。
1970年日本侵占釣魚台,引發台灣留美學生的保釣愛國運動,也改變了沈君山的人生觀和人生歷程。他在四十初度之年,值台灣退出聯合國之際,毅然辭去普渡大學的終身教職,返台效力,入清華大學,先後擔任教授、院長和校長,並決定以「兩岸關係和族群融合」為政治上的努力方向,並提出「革新保台,志願統一」的主張。台灣不革新,就難以自保;兩岸若統一,須出於志願。
至於兩岸關係,沈君山一向主張,既要顧及大陸立場,尤應維護台灣利益。本著這樣的原則,他協助主管當局負責與大陸談判,奇蹟性地創造了「中華─台北」的奧會模式。以後台灣參加各種國際活動,都循此方式進行。
忠勤謀國 常懷斯人
沈君山1990年後的兩年內,到大陸三晤當時主政的江澤民,反覆說明台灣目前不能接受統一的原因,及台灣必須要有自主空間的理由。
沈君山前後中風三次,2007年第三次中風後臥床11年,2018年辭世,於焉6年矣!如今海峽風雲日緊,國家前途未卜。撫今思昔,不知台灣尚有多少忠勤謀國如沈君山者?
看更多遠見雜誌文章:
不嗜殺人者能一之—要記住這句經典老話
國家只能「以實力地位出發」—我們要怎樣爭台灣的國際空間
聽他言,嚇得我渾身是汗 —布林肯他終於吐露了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