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加坡因應地緣政治帶來的挑戰,台灣能有何借鏡之處?

文:唐啟鈞(清華大學自主學習小組成員)

今年初,有台灣網友翻出李顯龍評論香港與台灣的房價問題的影片,剪輯發布後引起台灣網友的注意,接著台灣新聞媒體也開始報導此事。我透過了YouTube的演算法找到了這部影片的出處,即是新加坡總理辦公室的YouTube官方頻道。原始影片是2013年李顯龍接受記者訪問時,評論亞洲四小龍的發展如何分道揚鑣,內容確實點到台灣年輕人的痛;但是我認為另外一部同樣是由新加坡總理辦公室發布的影片——由李顯龍在2022國慶演說談及地緣政治,更值得台灣人民去觀看。

2022新加坡國慶演說

演說中,李顯龍向民眾解釋,為何新加坡政府要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此舉是否代表新加坡選擇和美國站在同一邊對抗俄羅斯?

疫情對新加坡國內秩序產生了重大影響,同時,外面世界的變化使地緣政治成為近年顯學,李顯龍總理注意到了這件事,並告訴國人其重要性。

「反對強權即是公理」是新加坡向來的立場,李顯龍告訴國民,新加坡之所以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是站在維護主權的立場,而不是在俄羅斯與西方陣營之間選邊站;他進一步說明,維護國家主權的立場是必須明確、不能含糊的,新加坡地鄰大國且是亞洲最小的成員國之一,故危機意識較他國強烈,唯有明確反對強權的入侵,萬一有天新加坡同樣面臨侵略,世界上其他國家才願意申手幫助新加坡。為了證明新加坡政府沒有雙標,李顯龍舉了1983年美國入侵格瑞那達時以及1978越南入侵柬埔寨時新加坡同樣明確表示反對的例子。

整段影片7分鐘,李顯龍演講過程極其流暢且邏輯清晰,台下觀眾則是安靜聆聽未拍手,看起來就像是李顯龍為國民上了一堂課。

聽完李顯龍的一番演說,我悟到身為地緣政治主角之一的台灣人,對於地緣政治的危機意識實在太低。政府沒有自己的一套印太戰略政策,國民對於印太一詞也過於陌生。新加坡所面臨的歷史與地理因素,相對台海局勢輕緩許多,卻能擁有高度危機意識,我認為是台灣人值得反思的議題。

本文接下來將進一步探討地緣政治帶給新加坡的挑戰與機會,並且思考台灣有何學習之處。

歷史與地理因素為新加坡人民添加危機意識

新加坡的國家所在環境,與台灣相比可說是安全許多,但為何該國在軍事方面付出特別多努力?不但成年男性需要服2年兵役,國防預算甚至比周邊國家總和還多,這可以從歷史和地理因素找到線索。

新加坡社會主要由華人組成,國家人民歷經百年的坎坷之路才有今日的繁榮。李顯龍在2019及2022年的演說都曾提及,新加坡華人從「落葉歸根」變成「落地生根」,新加坡人經過共同奮鬥,國家認同不再是中國而是新加坡,有了歸屬感與凝聚力。

新加坡的獨立並不是出於己願,而是被馬來西亞踢出,李光耀甚至為此落淚。剛獨立的新加坡缺乏資源,社會呈現不穩定的狀況,加上與馬來亞和印尼的關係並不算好,可說是充滿內憂外患。當時共產黨又在此地區逐漸擴大勢力,即使新加坡能和他國當局保持和平,卻不能保證他國政局能夠保持穩定而確保區域安全,故新加坡亟需提升國防能力,除了受到英國及澳紐的保護,也積極尋找以色列、中華民國進行軍事合作。

1970年代尼克森主義興起,美國把他國安全問題丟回各國本身,這引發東南亞乃至大洋洲各國政府擔心共產黨可能向南滲透,於是英、澳、紐、新、馬在1971年成立「五國聯防」(Five Power Defence Arrangements),以維持新馬地區的區域安全。雖然英國後續又考慮國力與國內經濟因素而逐漸撤出亞洲,但幸好後來馬共面臨分裂以及失去中共援助逐漸式微,此地再度迎來和平。

這些波折就是造成新加坡至今仍對地緣政治風險保有高度意識的原因之一。國土小只是其中一個因素,從歷史脈絡也可以找到線索。

馬六甲海峽戰略

新加坡戰略位置重要,馬六甲海峽是印度洋與南海互通必經之地,為其帶來龐大的經濟利益,若此地產生安全問題,受影響的不只是新加坡,而將攸關全球貿易的穩定。近代新加坡除了受到舊有思維影響,反恐、打擊海盜亦受該國所重視;故新加坡除持續提升自我防衛能力,自1990年代起也與美國加強安全合作。於是,新加坡有了美國的安全協助,美國亦藉此維護其在南海的利益,而得以運用該國的海空基地。

新加坡距離台海遙遠,且未涉入南海主權爭端,那麼這塊區域的安全與新加坡有何關係?事實上,馬六甲海峽的安全問題不是單方面影響其他地區的穩定,南海、台海都是世界上繁忙的航道,若中美在南海或台海發生衝突,全球貿易受阻,馬六甲海峽作為連接兩大洋的國際水道,自然會受到牽連,故此地區穩定與否理當也會影響新加坡的利益。

若台海發生衝突,除了美、日、台,新加坡也可能很快會涉入這個爭端。即使中國已在緬甸及巴基斯坦尋找石油運輸替代道路,但至今仍高度依賴馬六甲海峽,且此路徑亦是成本最低的選擇。故當台海或南海發生衝突,馬六甲海峽最窄處僅2.8公里,美軍若在馬六甲海峽對中共船隻進行封鎖,便能大幅降低其補給能力。此外,有新加坡學者莊嘉穎曾提出,美、澳、新三方有相當密切的軍事合作,一旦台海有事澳洲就有可能參與,新加坡則可能涉及轉運事務,且中方亦可能施壓新加坡或藉由同宗同祖、同言同語來煽動新加坡反美情緒,故中美在台海或南海的糾紛對新加坡的影響,恐怕比一般人所想像地更深遠。

新加坡在國際想要扮演的角色

李顯龍並不是第一次在國慶演說提及大國角力之事,在2019年國慶演說中他就曾表示美中對立日趨嚴重,包括新加坡在內的許多國家都不願意選邊站。中國和美國都是新加坡重要的貿易夥伴,新加坡和美國的軍事安全合作也相當密切,故在美中大國糾紛中新加坡自然會為了國家利益盡量採取中立態度,在當兩方的「好朋友」同時,會明確表示針對某事為何同意、為何反對,以明示小國家的立場。

中美關係的變化,會影響新加坡未來的發展,如前所述,馬六甲海峽是西方海路連接南海與台海的必經之路,故亞太地區的區域安全對新加坡格外重要。新加坡面對這樣的局勢,不是去思考「會不會發生?」而是思考「如何不要讓它發生?」「發生了怎麼辦?」

李顯龍認為,有糾紛的雙方須透過適當的機制解決摩擦,而新加坡過去確實致力於提供這樣的橋樑,辜汪會談、馬習會、川金會都是舉辦在新加坡。這些會談的性質與調停不同,新加坡是一個小國,自然難以介入或干涉大國之間的糾紛,但是小國卻有它的優點,它可以提供 「Good office」,能夠不介入而提供有糾紛的雙方一個輕鬆的空間談判,這與大國想要展現政治影響力而做的「調停」不同,後者會針對衝突的雙方給與評論和建議。

新加坡近年印太戰略之布局與台灣可借鏡之處

新加坡除了參加中國大陸的一帶一路計畫,也參與了由美國在2021東亞峰會提出的印太經濟架構,顯示了其欲同時和中美兩方維持好關係,並為自己謀取經濟利益。不過有趣的是,即使該架構表面側重於公平貿易、永續、反貪的面向,但實際上是美國要彌補退出TPP的缺口,進而降低中國在印太地區的經濟影響力及展現對中國的圍堵,具有濃厚戰略意味。李顯龍或許樂見一些經濟層面的競爭,畢竟中美貿易戰多少能為新加坡帶來經濟效益,但他一定深知該架構背後的意涵,且他在2022年與拜登會面時更表示新加坡一直支持美國在亞太地區強大的存在,這些舉動的意義值得我們深思。

近年新加坡的一些舉動,其實多少露漏了其在印太戰略的布局思維。而台灣身為印太戰略的重心之一,更應積極布局屬於自己的印太戰略。我曾得到一位前外交官的觀點,他點出台灣外交政策上很大一個問題,即是我國的外交政策過於注重美國。以印太戰略為例,除了新加坡,遠在世界另外端的歐盟也有一套完整屬於自己立場的印太戰略政策,反觀台灣身為地緣政治熱區,卻在這方面顯得只是跟隨美國的立場。此外,我國政府部門針對印太戰略的組織變革似乎也不夠積極,外交部雖在2018年因應印太戰略成立「印太科」,然而弔詭的是這個部門卻隸屬於地理範圍更狹隘的「亞太司」。

總而言之,隨著近年世界局勢的變化,烏俄戰爭、晶片戰、南海與台海緊張局勢都提升了地緣政治的風險,各國比起以往更重視台灣這個地區。對此,我國民眾應提高警覺並且擁有獨立思考能力,而政府更該以身作則,為印太戰略進行周延布局,甚至考慮設立專責機構,積極預防未來可能面臨的危機。

延伸閱讀
路過雞肉店,只是為了聞一下雞肉的味道——那些全球通膨危機下的極端脆弱人群
當上帝遇到皇帝:台大甘懷真剖析中國儒教與皇權的互利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