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高雄內門中埔講古 社大攜手居民共寫地方事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高雄27日電)為助高雄內門區中埔里留下地方紀錄,旗美社大與「中埔59」組團隊共邀居民合作撰寫在地歷史,費時6個月整理文獻、採訪、撰寫,今天發布成品「行佇咱的路–內門中埔講古」。

高雄市內門區中埔里,戶籍人數不到700人,實際居住更少,但卻是個富含人文歷史、民風純樸的社區;如同眾多台灣村落,平日街道寧靜,在地文字紀錄不多。

為了助大旗美地區留下地方紀錄,旗美社區大學團隊與在地店家「中埔59」石岱于、石岱承兄弟商議,決定藉教育部促進公共參與特色計畫提案機會,邀請居民共同撰寫「中埔史」,並由具有地方村史撰寫經驗的高師大客家文化研究所教授洪馨蘭擔任顧問。

村史寫作團隊費時6個月,在中埔街區、小烏山及衙門口等區採訪、拍攝、撰寫文字,並爬梳文獻收錄對居民具有生活重大意義的地方事物,成為「行佇咱的路–內門中埔講古」一書,今天在內門萃文書院舉辦發表會,由團隊成員報告居民生活點滴、小烏山182縣道豐富宋江陣文化等故事,邀在地民眾一起參加。

現場居民回響熱烈,游綢阿嬤就當場分享自己小時候幫忙拜公媽的趣事;中埔埤仔墘宋江獅陣館長李文瑞還補充,游家一家共有11個小孩,是中埔街上最多小孩的人家,游爸爸過世時供桌可說是比拜閻羅王還澎湃,拜了9顆豬頭,令自己印象深刻。

石岱于、石岱承父執輩的故事也引發居民熱烈討論,石家父、祖輩皆為醫生,附近婦人接生、看病都找現為「中埔59」的石家醫生館,不僅有看病不收錢的感人故事,祖傳燒燙傷黑藥布更是當地人愛用。

村史團隊成員游步廣說,以前大家都認為歷史是遠早、專寫英雄的故事,但大家生活的點點滴滴積累起來,都值得是未來子孫一讀的歷史。

旗美社大校長張正揚表示,6個月要完成中埔村史,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是在村史團隊和地方居民的協力下完成了,盼「行佇咱的路–內門中埔講古」一書可以拋磚引玉,喚起地方紀錄精神,凝聚社區,看見生動的地方日常,也鼓勵未來更多紀錄。(編輯:謝雅竹)111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