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霧霧看不清?白內障手術5種「人工水晶體」怎選?醫揭治療關鍵

水晶體是位在眼球裡瞳孔後方的一個結構,作用為將光線聚焦於視網膜上,形成清楚的影像,有如照相機的鏡頭能集中光線在底片上一樣。水晶體在剛出生時是清澈透明的,當隨著退化開始變得混濁時,會阻擋部分或全部光線透過,造成視覺模糊,這種情形即稱為白內障。關於白內障小知識,以及人工水晶體該如何選擇?眼科醫師親解以下4大重點!



白內障症狀及形成原因?

白內障形成原因包括:老化、高度近視、紫外線暴露、藥物使用、外傷、代謝性疾病、或是先天性等其他原因。白內障形成後,不會痛也不癢。白內障症狀最主要是視力減退,產生模糊或是俗稱霧霧的感覺,例如複視、畏光、眩光、失去色彩鮮明度、經常更換眼鏡等等。

有些初期水晶體增厚可能會改變屈光度,甚至使屈光狀態偏向近視,此時會使遠的看不清楚,但近的卻看得相對變的清晰,然而隨著白內障持續惡化,視力會再度逐漸模糊。而藥物僅能延緩水晶體發生硬化混濁症狀,無法根治白內障形成。因此手術摘除白內障,並植入人工水晶體,才是目前有效且為根治性的治療。

延伸閱讀:
白內障開刀別拖!6旬婦眼劇痛、噁心嘔吐才知青光眼



白內障手術人工水晶體是什麼?

伍紹奇說明,人工水晶體的功能是取代白內障手術時移除的混濁水晶體,因此需具備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才能有效降低手術後的不良反應,並維持進步且穩定的視力品質。人工水晶體還可提供過濾紫外線和藍光的功能,加強保護視網膜黃斑部的效果。

因應患者對於視覺品質要求,和對視力矯正的需要,人工水晶體也不斷推陳出新,在治療白內障的同時,人工水晶體亦可達到同步矯正老花、散光、近視或遠視的效果。所以白內障手術中,人工水晶體的選擇是決定術後甚至接下來人生往後,關於視覺功能與生活品質的重要抉擇。



白內障手術人工水晶體如何選?

白內障手術人工水晶體的最重要選擇原則,應以「視覺品質」為首要優先考量,接下來考量的則是自身生活型態。伍紹奇指出,白內障病患在選擇人工水晶體時,應考量以下常見5大類型及面向:

  • 非球面人工水晶體:設計為可以在夜間瞳孔較大時,抑制週邊線條扭曲的現象,也讓線條更銳利,色彩更清楚,對比度更佳。

  • 散光矯正人工水晶體:因應6成民眾有50度以上的角膜散光,甚至隨著年齡增加,散光度數與角度都有可能改變。

  • 延焦段人工水晶體:可延伸單焦點的視覺景深,可提供遠距離與改善中遠距離視力,適用於日常非近距離的工作,如煮飯、購物、開車看導航等,但在近距離必須搭配老花眼鏡。

  • 多焦人工水晶體:包含雙焦與三焦。現代人長時間使用電腦手機,單焦水晶體無法滿足中近距離視力的需求;多焦可達成的視力能減少對眼鏡配戴的需求,擺脫眼鏡的束縛,但多焦水晶體對患者眼睛的健康程度要求較高,對手術醫師的術前測量及手術技術要求也高,建議民眾先需與醫師詳細清楚地討論術後需求及期待。

  • 健保核定的人工水晶體:參考價格約為3~9萬元多不等。單純用健保人工水晶體可以矯正遠視和近視,但是無法矯正散光,術後殘留散光會造成影像不清晰,這部分雖亦可在術後靠眼鏡矯正,也可直接在術中植入散光矯正水晶體,看遠不用戴眼鏡即可達到最佳視力,少掉眼鏡的負擔。

延伸閱讀:
青光眼4成就醫已末期「恐●●年內失明」!眼科名醫揭治療選擇、症狀預防



白內障手術治療方式?

北市聯醫陽明院區眼科主治醫師伍紹奇表示,白內障手術治療方式包括以下部分:

超音波水晶體乳化術
是最普遍常見的白內障手術。透過極小切口移除混濁的水晶體,將手術傷口縮小至0.25公分以下。全台灣每年有超過20萬名白內障患者,接受微創超音波晶體乳化術。

飛秒白內障
透過波長1,053奈米的雷射光,以高速脈衝對生物組織作切割,對組織傷害小,也幾乎不疼痛,用來取代一部分白內障手術中原本以醫師手作的部分。好處為針對病患本身狀況量身訂做,包括角膜傷口製作及散光位置切割矯正,水晶體前囊袋撕除,及水晶體分割。

此外,全程會搭配3D即時電腦斷層掃瞄及影像定位,使手術更精準安全,再輔以超音波乳化術移除以震碎之白內障晶體,並放入人工水晶體。術後就即可返家休息,且白內障手術使用的人工水晶體等醫材,均有健保給付,患者負擔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