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料丨產品面臨下線,團隊前途未卜,小而美的蝦米音樂要消亡了嗎?

文 | 余洋洋 佳怡

11月29日晚,有消息稱蝦米音樂將於明年1月關閉。針對該傳聞,阿里巴巴表示不予置評。

36氪從多位接近蝦米的知情人士處瞭解到,蝦米音樂團隊近期正解散,負責人吳波目前已離職。阿里內部的音樂創新產品鯨鳴也已於此前關閉,團隊已解散。阿里創新業務事業群旗下負責音樂創新的X-Lab團隊已有多位高管離職或加入其他互聯網公司。

對於蝦米團隊的後續發展情況,有多位知情人士告訴36氪,蝦米音樂將被直接關閉,並不會進行內部整合或者合併,但蝦米音樂留下的資源則可能會遷移到其他有需求的部門,阿里業務繁多,許多部門對音樂內容仍有訴求。最後可能會保留一個團隊設置,來服務這方面的訴求。不過截至目前,一切都尚未塵埃落定。

用戶們所熟悉的那個蝦米音樂,由阿里巴巴系統工程師王皓於2007年成立,憑藉獨特的站內作品和社區氛圍一度成為最受歡迎的在線音樂軟件,卻在2013年騰訊等巨頭掀起的版權大戰中,由於無法承擔巨大的版權支出而難以經營,遂賣身阿里。

在阿里的七年,蝦米的日子也並不好過。一場長達三年的音樂版權大戰以對手騰訊的勝利結束,失去大量版權資源後,蝦米繼續走一開始的小眾獨特路線,扶持獨立音樂人,打造音樂社區,但都沒有引起太大反響。

更大的危機發生在2019年。9月份,阿里以7億美元投資網易雲音樂的方式重拾在音樂領域的話語權,與之伴隨的則是蝦米在阿里地位的急速下跌。在更早之前的6月,蝦米在一次組織架構調整中,從阿里大文娛被劃入阿里創新業務事業群。

阿里難道認為音樂不屬於「大文娛」嗎?說不通,所以更重要的原因是蝦米在集團戰略地位的下降。

阿里創新業務事業群是一個由一堆互相之間看起來完全不相干的業務組成的部門,在蝦米關閉傳聞前不久,該事業群下UC news和Vmate等海外社交內容產品也被曝出停止運營和縮減規模。

在音樂版權大戰中被對手擊敗,又在阿里經歷了多年坎坷發展後,蝦米的故事或許難以避免只能以關閉下線結尾。

始於小眾,成於小眾

2007年,阿里系統工程師王皓選擇辭去這份做了四年的工作,創辦蝦米網,繼續投入自己熱愛的音樂事業。

雖是電子系畢業的工程師,王皓卻痴迷音樂。大學期間,王皓就曾組建過樂隊,並開發過一個叫「聲音網」的音樂論壇,方便和他一樣組樂隊、玩音樂的人交流。如果王皓理想中的音樂圈環境存在於現實之中,他甚至願意成為以搖滾歌手為生的人。

王皓對於音樂純粹的熱愛,讓蝦米在產品設計和運營的諸多方面都顯得有些違背正常的商業邏輯。

他曾在接受《芭莎男士》採訪時表示,他要求歌曲一定要按照專輯裡面的順序排列,而不是按智能順序或者是單純的播放熱度;播放界面要顯示歌曲的演唱者,而不是群星;每一個音樂流派和專輯的介紹都要專業、詳細。每一個產品細節都顯示出對創作者的尊重。

蝦米的團隊也不完全被數據和算法牽著走,王皓曾以王菲的歌曲舉例,「從數據統計來看,90%的用戶喜歡王菲,按照蝦米網的邏輯,既然大家都知道王菲,所以並不需要推薦,而那些被推薦的是大家所不知道的10%。」

「反商業」的運營思路讓蝦米收穫了獨特的成績。基於蝦米的推薦邏輯,一些小眾音樂人反而能聽眾發掘與推薦,甚至一舉成名。《我的歌聲裡》被大眾廣為傳唱之前,其演唱歌手曲婉婷在蝦米網已經紅了一年,逃跑計畫樂隊的《夜空中最閃亮的星》則依靠在2013年登頂蝦米的排行榜第一次收穫大量關注。

這些都是王皓希望看到的結果,在眾多的音樂軟件中,蝦米能聚集一批最有品味、眼光都是最好的,能真正引領流行的趨勢。

從蝦米創立到2012年音樂版權大戰前夕,蝦米增長迅速,王皓曾在接受《好奇心日報》採訪時表示,這幾年間蝦米的用戶量、瀏覽量每年都是 5 倍的速度增長。遇到增長瓶頸不得不破圈的時刻,為了不衝擊老用戶,不破壞原有社區氛圍,王皓也堅持選擇不讓蝦米往大眾市場方向發展。

王皓為蝦米設定的商業模式是服務好核心用戶,在此基礎上去增值、變現,而不是追求市場佔有率和用戶規模的迅速上升。但隨著音樂版權戰爭的到來,王皓的願景變得難以實現。

版權大戰失利

早期蝦米等平台通過用戶自主上傳音樂的方式獲得音樂資源,這並不是長久之計。隨著創作者對平台不滿的加劇和政府對音樂版權監管的推進,音樂平台必須通過持續購買版權的方式以源源不斷地獲取音樂資源。

當時蝦米作為一家只拿到過深創投與盛大集團數百萬美元投資,且收入微薄的創業公司,其資金完全不足以支撐在版權上持續投入。高昂的版權費讓蝦米入不敷出,徘徊在倒閉邊緣,那段時間王皓心裡想的全是怎麼讓蝦米活下去,在2013年1月,被阿里收購後,這意味著蝦米後續將獲得「充足資金」支持。

然而,更加激烈的版權競爭呼之慾出。2015年,國家版權局組織開展網絡音樂版權秩序專項整治,音樂版權正版化開始推進,並於2015年7月31日前將未經授權傳播的音樂作品全部下線,此舉被業界稱為「最嚴版權令」。

騰訊QQ音樂、海洋音樂集團與整合了蝦米音樂與天天動聽的阿里音樂,多方斥巨資簽下多個唱片公司的互聯網獨家代理權,版權費在幾年之間從數萬被抬高到數百萬。

競爭以騰訊的勝利結束。海洋音樂集團與騰訊QQ音樂在2016年合併,成為今天在香港上市的騰訊音樂娛樂集團。據騰訊音樂娛樂集團招股書披露,截至2018年年中,騰訊音樂已擁有200多家唱片公司的超過2000萬首歌曲,擁有中國最大的音樂版權曲庫。

即使同期蝦米同樣斥巨資購買了滾石唱片、華研音樂、相信音樂等多家知名唱片公司的獨家音樂版權,並於貝塔斯曼音樂集團(BMG)簽署音樂數字版權分發協議,仍然難以扭轉強強聯合帶來的頹勢。

此後,阿里更是連失滾石、華研、相信三家唱片公司的獨家曲庫授權,只剩2019年到期的BMG的獨家版權,且現在雙方是否繼續合作,尚無確切消息。

王皓離開,蝦米被邊緣化

在版權大戰期間,阿里音樂將戰略重點轉向孵化阿里星球等音樂社交產品,蝦米的運營和維護相對被忽視,這讓蝦米錯過了錯過了佈局版權的最佳時機。

那時的蝦米花了很多精力在用戶體驗與社區打造上輕微調整,但對於一款音樂播放產品來說,無論用戶規模多大,社區氛圍多好,其維持生存的核心仍然是版權。 用戶首先需要的是一款能聽到所有想聽音樂的播放器,其次才是播放器裡的社區氛圍。

2015年7月,高曉松與宋柯已加盟阿里音樂,分別擔任董事長、CEO兩大要職。高曉松負責內容和戰略;宋柯負責經營和管理。二人將阿里音樂的戰略重點放在發展新產品阿里星球上。

阿里音樂由天天動改版而來,囊括了音樂播放器、粉絲社交、娛樂消費等眾多功能,其定位是全方位覆蓋從音樂製作到消費的泛娛樂交易平台,覆蓋在線音樂交易全產業鏈。但由於產品體驗不佳、功能過多過雜、強行改版等諸多原因,上線一年左右,阿里星球慘淡收尾,在2016年底即被下架,天天動聽則徹底關停。

在這過程中,蝦米被冷落在一旁,錯過了佈局版權的最佳時機,版權流失帶來用戶大量流失,用戶流失則持續降低了蝦米對版權方的吸引力和話語權,形成惡性循環。艾瑞諮詢發佈的《2016年中國在線音樂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16年,酷狗、QQ音樂、酷我音樂在音樂版權的覆蓋率共為90%,阿里音樂僅為20%。

對音樂行業失去信心的王皓則在這一年選擇轉崗,不再擔任蝦米音樂負責人,而是加入了阿里旗下的B端辦公社交產品——釘釘事業部。他之後做的徹底跟音樂事業無關了。創始人和精神領袖王皓的離開,意味著蝦米一個時代的結束。

王皓離職時曾在朋友圈表示,「我投身這個行業已經八年了,初衷是想讓這個行業跟上時代,但是現在行業現狀已經荒誕到令人髮指。」

「荒誕到令人髮指」,這樣的形容從一個音樂行業的重要參與者嘴裡說出來,可以想見其經歷過的競爭有多麼令人失望和不堪。

在阿里期間,王皓曾帶領蝦米嘗試在其他路徑上做探索,如推演服務、做獨立音樂人扶持計畫、推出 C2B 定製化演唱會、推直播間服務、做尋光集等,希望打通音樂產品的生產、推廣、銷售等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扶持原創,然而成效並不顯著。

然而,由於缺乏完善的收費與利益分配體系,原創動力不足,加之每年需付出高額的版權費用,但用戶付費意願弱,版權不規範等原因,蝦米一直停留在小而美的音樂播放平台。

對於蝦米的發展路徑,王皓與宋柯等人也始終未能達成一致。宋柯曾在接受《財新》採訪時表示,對於阿里音樂的發展,兩人具體操作上有分歧,「我們新的平台會比較關注人,關注音樂整個產業鏈上的人。王皓可能更希望堅持小而美。」

在整個阿里音樂的體系下,小而美意味著無法賺錢。版權大量燒錢的同時也無法走盈利導向的發展路徑,蝦米始終不賺錢的狀況,在上市巨頭阿里的體內顯然不能繼續。

更大的危機發生在2019年。年初,宋柯離開阿里音樂,9月份,阿里以7億美元投資網易雲音樂的方式重拾在音樂領域的話語權,與之伴隨的則是蝦米在阿里地位的急速下跌。

知情人士告訴36氪,投資網易雲音樂後,蝦米一些版權也同步給了對方,「那個時候蝦米的地位就已經很微妙了。」

在更早之前的6月,蝦米在一次組織架構調整中被劃入阿里創新業務事業群,由朱順炎直接管理。此後不久,蝦米團隊解散,團隊成員或轉崗或離職,產品也即將下線。

至11月底,蝦米傳出即將解散的聲音,而官方選擇沉默不予回應,意味著蝦米和阿里音樂的故事都將成為歷史。對那些仍然習慣並深愛音樂的蝦米員工和用戶來說,則可能需要一段時間來療傷。

參考資料:

蝦米創始人王皓轉崗阿里釘釘 在線音樂KAT格局邊戰邊談,財新網,2016

唱片死了,流媒體還不賺錢,蝦米音樂想找新的出路 | 創始人說,好奇心日報,2015

專訪蝦米創始人王皓 蝦米網:重塑音樂人,芭莎男士,2014

原創文章,作者:泡泡。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