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日、友日」是認真的嗎?旅日台人看國民黨與日本的距離

文:北海道阿旭

最近,即便中國在台灣周圍頻繁軍演,外國政要仍然持續訪台,令人感到十分感動,然而,所謂禮尚往來,相對的,對方肯定也期待台灣政治人物回訪。其中,日本政界與台灣的交流更是較往年頻繁許多,說是斷交後台日關係最好的時期亦不為過。

綜觀今年5月,自民黨青年局訪台、7月,「思考日本安全保障議員之會」、自民黨廣報本部訪台,8月,日華懇古屋圭司會長率團訪台。這些訪團的共同特徵就是,除了政府、國會交流外,不忘對在野黨釋出善意,主動拜訪國民黨。但國民黨呈現的反應、對日政策,真的如同朱立倫主席所說,「蔣中正總統時期至今,國民黨均與日本自民黨維持友好的關係」、「知日、友日是國民黨的態度」嗎?

8月訪日謎團:令出多門的放話文化

今年7月,日本前總理大臣安倍晉三遇刺逝世後,新聞媒體報導國民黨朱立倫主席將於8月訪日,但7月15日遭文傳會否認,表示出訪時間未定。

讓人費解的是,兩天後的7月17日,媒體報導朱主席表示:「本來先前訪美前就暫定8月要訪日,展現國民黨「親美友日」,他8月去可能碰不上安倍國葬,但藍營一定會派人參加。」親口反駁國民黨文傳會的說法。接著,最神奇的來了,時隔五天,7月20日國民黨中常會後,又有一篇報導重申朱主席8月訪日計畫,甚至該報導中,有黨內人士向媒體表示:「也許說不一定,朱主席會跟王院長一起去。」。

最後,朱主席本人直到7月27日接待鈴木馨祐議員訪團時,才終於改口表示:「希望儘快赴日訪問」。

從這四篇報導中,筆者深感國民黨中央的「放話文化」害人不淺。出訪計畫八字還沒一撇時,消息就早已外洩,讓外界議論得滿城風雨。也看出其國際事務令出多門,文傳會、國際事務部與主席本人之間溝通有無障礙姑且不論,日方負責收集我國輿情、接待外賓的相關單位,必然會對這「只聞雷聲響,不見雨點落」的出訪計畫感到十分費解。

改朝換代後的「日文斷層」

根據筆者長期觀察,江啟臣主席時期的國民黨官方網頁經常貼出日文新聞稿,特別是國慶、釣魚台問題、抗戰勝利等重要事件,一定會以日文撰稿,明確向日本社會傳達國民黨的態度,日本人若以日文搜尋相關關鍵字,很快就可以迅速且正確的了解國民黨對各議題的立場。至於翻譯品質,依筆者擔任日文翻譯近十年的經驗判斷,至少是資深日籍翻譯水準,幾乎不存在外國人書寫日文常發生的助詞、被動語態、敬語等錯誤,堪比日本新聞社品質。

雖然不知道是否是大型翻譯公司的手筆,但可以看出,江啟臣主席時期應在此花費不少心力。

可惜好景不常,進入朱主席時代,雖然主打政黨外交、跟各國加強交流,但重心完全轉向美國,在駐美代表處成立、主席訪美、續發英文新聞稿等光鮮亮麗的背後,國民黨日文新聞稿已成為絕響,目前唯一維持日文宣傳的推特,不但日文品質比起江主席時期有所下降,以往較為豐富、多元的內容也僅剩哀悼日本名人過世、貼出朱主席與日方訪客的合照等功能,內容的可看性大不如前。

舉例來說,日文通常會對尊敬的人、長輩使用敬語,用以表達尊重,而今年8月21日,日本總理岸田文雄感染新冠肺炎,國民黨推特於22日以日文發文慰問,內容只能說是寫對了一半。

國民黨的寫法是,前半段不使用敬語,後半段使用敬語,以中文邏輯而言,就像是負責日文的小編先跟日本總理稱兄道弟,接著才好好慰問。如果把聽聞其感染新冠肺炎那句的「感染したことを伺い」換成「感染されたことに対し」會正式、自然許多。另外,由於「首相」僅是俗稱,若以台灣最大在野黨的身分來看,換成日本法律上的正式稱呼「內閣總理大臣」或其略稱「總理」為佳。

再看8月24日,國民黨推特貼出朱主席與東大教授松田康博訪團見面的合照,文中犯了許多非母語者都會犯的錯誤。前半段僅有標點符號、部分用詞不夠精確、輕微的詞不達意而已,但後半段,由於沒有寫出主詞,導致無法分辨國民黨想表達什麼。若沿用前一句的主詞,會變成「因為這次會面,增進了松田教授對日本學術界所進行的台灣研究的理解」,想來並不是國民黨所要表達的意思。

如果要表達「因為這次會面,增進了國民黨對日本學術界所進行的台灣研究的理解」,還是好好把主詞「國民黨」三字寫進去吧!

在通往「友日」、「知日」的路上,對日本有興趣是最必要的條件,其次則是看得懂日文、能使用日文好好溝通。若不懂日文,以中文宣傳國民黨,仍不失誠意,但若決定使用日文,在書面、社群軟體等以文字表達的場域,則需要慎之又慎,母語者校閱絕對不可或缺。

無論黨內管道找人幫忙,或是委託翻譯公司,只有越早恢復以前的日文水準,甚至超越以前的日文水準,國民黨才能有底氣對外說「友日」、「知日」,不至於因為用字遣詞錯誤而徒增困擾。

第一屆「僅限美國」的中山獎學金

無論1960年的第一屆中山獎學金,還是馬英九主席任內復辦的中山獎學金,留學對象國家至少都有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比利時等國可供選擇,從未像近日朱主席復辦的中山學金開創先河,限制只有留學美國才能申請。

從近期日文新聞稿停止更新、推特水準下滑,到朱立倫主席宣布「友日」,都證明國民黨迫切需要日文人才。但與人才培育息息相關的中山獎學金卻將日本等國排除在外,無異是宣布國民黨放棄培育美國以外的青年人才。

前幾年過世的江丙坤先生是東京大學博士、中山獎學金第一屆得主,為國、為黨奉獻一生,若當年中山獎學金也只開放美國,無異於自斷一臂,主動放棄江丙坤先生等留日人才。梭哈美國究竟是福是禍,目前尚不得而知,但可預期的是,此舉將大大提高國民黨獲得知日人才的難度。

任何地方都有當地獨有的特色、習慣,即便學歷再高、經歷再豐富,如果對當地沒有深入研究的話,終究還是無法融入當地社會,選舉如此、政黨外交亦如此。國民黨駐美代表處的成員學養俱佳,並且都與美國有所關連,因此可以順利的推動交流,不至於產生不必要的誤會。若要讓國民黨的聲音真正走入日本,當然也需要向駐美代表處一樣,選擇足夠合適的人才。

只有獲得了解日本、研究日本、又能深入第一線的人才,才能說是走出「友日」、「知日」的第一步。

依照公開資料顯示,朱立倫主席與其核心幕僚大多都曾留美,當一群「人均留美」的國民黨上層喊出重視日本時,筆者只感受到,「友日」這件事或許不會像國民黨中央說得如此順利。無論朱主席見到多少日本議員、學者,只要黨中央仍未認清日文、日本研究的專業性,國民黨的對日交流依舊會是空中樓閣。

沒有專業的基層,就不可能在會面之後與日方持續交流,因此無法突破現有困境,也不可能成功讓日本社會了解國民黨的立場。

延伸閱讀
黃珊珊與黃國昌唱「雙黃」?兩人對於居住議題有什麼樣的政策主張?
問責肇於大國夢想,帝業終是南柯一夢——《普丁的俄羅斯帝國夢》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