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影片時代下的世界盃轉播,AI科技正在走向C位

距離卡達世界盃拉下帷幕已經過去兩週的時間,但其周邊熱點依舊仍是體育迷們茶前飯後最愛談論的話題之一。

回看往屆世界盃,總有著各種行業內的新興科技被應用到這個全球範圍內最頂級的體育盛宴上,使得球賽的在多個領域上都達到了更高水準。

同樣,今年的卡達世界盃上的各種先進科技,當屬本屆杯賽最亮眼的特徵之一。其中,以AI技術為基礎所建立出的豐富觀賽玩法,讓世界球迷都能擁有到「私人訂製」式的體驗。

資訊量爆炸的卡達世界盃

本屆世界盃的火熱程度不必多言。

根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此前發佈的關於2022 年卡達國際足聯世界盃版權保護的聲明,中國移動咪咕、抖音、上海五星體育頻道、廣東體育頻道、廣州南國都市頻道和廣州競賽頻道都獲得總台授權,轉播了本次賽事。

而就在一週前,抖音官方發佈了本屆杯賽的觀賽報告,資料顯示:2022年卡達世界盃僅在抖音上的累計直播觀看人次達到了恐怖的106億人次,僅在阿根廷對戰法國的史詩一戰上,直播觀看人數就超過了2.3億,最高同時線上人數達3706萬。

在海外,許多國家也都創下了不同的觀賽資料新紀錄。11月28日這一天,荷蘭全國3/4的電視觀眾都在不同程度上收看了荷蘭隊vs厄瓜多隊一戰,該比賽的收視率遠遠超過了荷蘭在2022年內播出的所有電視節目。

而11月29日葡萄牙vs烏拉圭這場,則成為了葡萄牙歷史上電視觀眾最多的世界盃比賽,收視率達到了69.5%。

此外,法國、美國、韓國的各大賽事轉播平台也都獲得了非常亮眼的成績,本屆杯賽在全球範圍內的熱度,用「爆炸」一詞形容,毫不為過。

AI科技,賽事轉播中的新C位

密集的賽程和爆炸的資訊,讓世界上的球迷們很難能夠將所有內容一網打盡,要知道,一屆世界盃衍生出來的視訊內容數量,不僅在體育界首屈一指,世界上任何一個IP都很難和它相提並論。

這樣的特質,讓各大轉播平台和媒體公司都想抓住世界盃頂級流量的同時,也為他們帶來了許多挑戰。全世界的轉播商已經向國際足聯交出了數十億美元轉播費,除了將直播層面的受眾最大化以外,他們同時也不會放過將賽事集錦和周邊新聞變現的機會。

32支球隊,64場比賽,本屆世界盃僅比賽本身的主鏡頭時長就超過了110個小時,再加上多鏡頭回放、球員教練採訪、評論員的分析等其他衍生內容,對於媒體們來說,製作、加工這些素材,再將其分發到各大平台上,這個過程的繁雜程度可想而知。

但在科技應用成為體育行業主旋律的今天,AI在賽事報導過程中扮演起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為體育賽事轉播、集錦製作的玩法帶來了新的思考。

來自以色列的體育科技公司WSC體育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之一。在本屆世界盃上,WSC通過其先進的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技術,幫助Super Sport、NOS、TV2等多個轉播平台,將其賽事集錦的建立、分發過程自動化,為他們的每個使用者提供個性化的觀賽體驗。

在國內,WSC與首個國家級5G新媒體平台央視訊達成合作,在世界盃期間,央視訊利用 WSC體育的 AI 平台生成了共55 小時,超過5000 個視訊內容,平均每場比賽輸出80個集錦和精彩片段針對賽事過程中的每一個重要的事件,WSC都會進行AI智能剪輯,並迅速自動化生產短影片內容,最終呈現在央視訊的客戶端。

豐富觀賽玩法背後,是AI對體育內容生態的革新

就目前看來,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定製化、碎片化、全平台已經成為了如今人們消費習慣的主要特質,對於在體育市場中佔據較大份額的Z時代來說,千篇一律的電視轉播已經無法滿足他們,與串流媒體、社交媒體上碎片化的賽事集錦進行結合,才是大勢所趨。

相對於花費128個小時坐在螢幕前觀看所有比賽,「姆巴佩抽射追平比分,朝著觀眾席大肆慶祝」,或者「梅西在領獎台上捧起大力神杯」這樣精煉、有價值的片段成為了越來越多球迷以及泛球迷關注體育賽事的重要方式,這同時也成為了許多媒體在內卷嚴重的同行中脫穎而出的關鍵一步。

就像WSC體育創始人Daniel Shichman所說,體育賽事方應把自己看為內容創作者,注重體育內容生態的搭建。對於他們來說,跳出長視訊直播的固化思維,瞭解觀眾的需求,才能讓他們避免被新時代的洪流所淹沒。

WSC體育創始人Daniel Shichman

利用AI這樣的先進技術,不僅能夠將賽事集錦的創作過程自動化,同時也讓各大媒體能夠建立更具專業性的原創內容,其中包括但不限於更多資料和圖表的整合、與歷史資料的對比等,並在目標平台進行即時的分發,從而幫助他們更好的建立屬於自己的內容生態。

同時,隨著可供使用者選擇的平台越來越多,AI的分發功能不僅讓使用者在所有潛在平台上都能找到想要的內容,還能及時地、主動地將內容送到對此感興趣的使用者面前,讓觸達變得高效且精準。

從WSC在本屆世界盃中的深度參與來看,球迷們定製化、碎片化的消費習慣已經越發清晰,而AI等高精尖技術與體育賽事的聯動也有了非常成功的結果,科技賦能體育不再只是展望和目標,而是產業向未來邁進過程中的最關鍵特質。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體育產業生態圈”(ID:ECO-SPORTS),作者:李佳浚‍‍‍,36氪經授權發佈。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