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影音市場興盛卻留不住眼球,難道「快狠準」的魔力已失效?

文:倪赫

現今隨處可見手持智慧型手機,埋頭沈浸在短影音的年輕族群,我也不例外。

短影音不僅可以讓我們在極短時間內獲得想了解的資訊,更帶給我們極大的快樂。

但隨著短影音熱潮盛行以及廣告宣傳手法透明化,觀眾也對相同模式的短影片和一成不變的內容感到疲乏,更對業配創作提出龐大質疑,造成創作者在製作影片時產生瓶頸。

因此,想根據自己在實習時所遇到的案例和統整出消費者更買單的影片製作手法,來探討到底是快狠準的短影音市場過時?還是消費者的喜歡發生了改變?

隨著數位科技日新月異,從簡單圖文到YouTube影片再到快狠準的短影音風潮,短影音早已成為世代主流市場。

大幅成長的短影音市場

根據YouTube在2022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有高達57%的觀看數是來自於短影音,佔據全球25%人口的Z世代族群中,也有大約67%的人使用在使用TikTok等知名短影音平台。

自2022年4月28日台灣Instagram開放Reels使用後,貼文數和觀看數也大幅度增長。平均Reels觀看率也有32.30%,甚至已超越貼文的觀看率。

根據美國HubSpot在2023年7月所提供的社群媒體行銷報告中,Instagram的使用率是增長最快且有高達90%的行銷公司決定開始增加短影音區塊的預算,當然我所實習的公關行銷公司也不例外。

在執行專案的過程,從原先只重視KOL的貼文和限動成效,開始慢慢轉向以Reels方式進行合作,選擇KOL時也會從他們Reels的觀看率和留言按讚數下手。

但在長期執行各種專案的過程中也遇到許多突發狀況,合作挑選人選階段,KOL流量和以往觀看數都算頂尖,作品擁有個人特色也有許多忠實粉絲,卻出現在合作影片發布後流量下滑,觀看數比以往減少10倍的狀況發生,導致品牌客戶需要自掏腰包在IG買廣告宣傳KOL的合作影片。

這樣的危機情況也不免讓我思考一向主打快狠準的短影音市場讓消費者產生疲乏,導致流量下滑的原因為何?

使用者創作內容引發共鳴,增加產品真實性

根據調查,2023年使用者創作內容的行銷方式備受支持和推崇,比起尋找網紅推薦或是品牌強烈廣告這種已讓消費者感到疲勞的一貫作風,消費者更願意相信使用者的創作內容。

網紅行銷固然可以獲得較高流量,但卻已讓消費者感到疲倦,分不清產品在網紅的推薦下到底是真的好用,抑或只是為了配合品牌而產生的宣傳說詞。

使用者多為一般大眾,親自試用產品後,將心得上傳在自己的Reels或貼文上分享,「真實性」的宣傳手法更能讓消費者產生共鳴和信任。

開頭立即吸引目光,連貫開頭結尾增加瀏覽次數

短影音的秒數都不長,且相當容易做到上下滑動的動作,意味在最一開始就抓住觀眾的眼光,成了眾多創作者的目標。

開頭就以「今天來到一家位在中壢的24小時拉麵便利店」、「台中居然也有這種仙境?今天要開箱台中的寶藏住宿」或是「如何30秒綁好一個浪漫約會丸子頭」等吸睛開場語抓住準備下滑影片的觀眾。

另一種呈現方式,創作者會將開頭和結尾的音樂及畫面連貫,讓大眾在無察覺的情況下重複播放,沒有任何暫停或是違和感,這樣的方式不僅前後連貫畫面舒適,也可以創造較高的觀看次數。

吸晴封面成為決定觀看率高低重要因素

吸晴且統一的封面會在大眾滑過的第一秒吸引目光。

若以自己在實習時曾比較過兩個擁有三十萬粉絲基礎的美食博主進行比較,統一照片風格和文字攻略樣式的Reels觀看率較為平均,每一則Reels觀看次數都維持在50至80萬次。

反之,只單純以精美圖片作為封面或是每則Reels的封面文字大小不一,觀看次數則會出現極大落差,最低只有5萬,而最高卻可以擁有68萬觀看次數,出現極度不平均的情況。

因為大眾通常會在滑過時,就決定這樣的短影音內容是不是符合自己期待,進而產生選擇點入觀看的意願。若能統一自己的風格和文字攻略,這樣就能有效增加觀看次數,或是將每一個短影音的瀏覽次數維持在一定的平均值。

節奏感剪輯和熱門音樂作為最佳助攻者

音樂對短影音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短影音的畫面配合音樂節奏轉換的剪輯方式相當熱門,且每一段時期就會有不同的短影音流行音樂出現,使用熱門音樂剪輯會讓觀眾產生熟悉感也能幫助創作者取得流量優勢。

許多創作者也會利用音樂的重拍轉場,增加短影音的效果和觸及率。

因此根據上述及數據,並非短影音市場不再盛行,而是因為眾多短影音造成消費者視覺疲勞。

在短影音創作者日漸增加的時代,雖然短影音在行銷領域越來越受到品牌方宣傳的重視和投資,但消費者更注重視頻的第一印象和宣傳產品的真實度。

因此在創作時才應更加注重使用者創作內容的行銷手法和吸睛的版面,以免流量起伏不定或是讓消費者失去興趣,才能在龐大的短影音市場中站穩腳跟,並擁有穩固的流量密碼。

延伸閱讀
松菸誠品門口的「閱讀24小時」標語,英文文案出了什麼問題?
Threads做的只是「找回初衷」,但在資本滲透下恐難維持現狀